太空任務
【專訪】談台製「獵風者」衛星將升空,NASA研究中心主任杜龍蓀:創新思維是太空發展關鍵
美國商業太空探索日益蓬勃壯大,部分人士甚至臆測,NASA重要性是否會弱化,杜龍蓀說,情況「其實完全相反」,NASA反而更能運用民間能力,尤其在「例行性及目前技術可完成的工作項目」上,強化整體太空發展。
掌NASA研究中心領導3000名員工,台裔杜龍蓀:管理的影響力比坐在實驗室來得大
在演說最後一點時間,杜龍蓀才流露包覆在強烈使命下的個人情感。他秀出兒時照片,分享孩童時期與父母回台灣探視祖父母的合影,表示雖身為亞裔但他並非因家庭壓力成為一名航空航太工程師。從小到大他都對飛機有濃厚熱情,並熱愛研究,渴望瞭解萬物運行運作的原理。
專制政府的設施要用來做什麼?美國南方司令部:阿根廷境內的中國太空監測站「令人擔憂」
不像一般太空探測站對外開放,中國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內烏肯深空站」門禁森嚴,天文專家擔心,中國可能利用這些設施竊聽外國衛星。
俄烏戰爭影響到外太空,歐洲太空總署與俄羅斯合作的火星任務可能化為泡影
原本預計在今年和俄國一起發射探測器到火星,但歐洲太空總署在一份簡短聲明中對「烏克蘭戰爭造成的人員傷亡和悲慘後果」表示遺憾,並表示「制裁和大環境使得2022年發射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一本教讀者如何從「殺豬公」進化到「上太空」的好書
有句開玩笑的話這麼說「人家都已經上太空了我們還在這裡殺豬公」,那麼《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可以說這是一本教讀者的思維如何從「殺豬公」階段進化到「上太空」的好書。
《冥王星任務》書評:「冥王星之心」刮起網絡旋風背後,是龐大團隊的多年努力
《冥王星任務》不僅僅是要告訴大家新視野號探索冥王星的成功,而是希望鼓舞那些有夢的人。團隊的好運不單純是運氣,而是他們真正用心做好了準備,在任何機會來臨的時候,才能抓住機會往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