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慕妤

如何消除社交焦慮?

思維模式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最終會導致各自面臨不同的遭遇和結果。

戲劇家莎士比亞(Shakespeare)說:「世事本無好壞,思想使然。」如果我們把這種觀點用在社交上,就更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有的人很容易被別人接納,到哪都能受到歡迎?而有的人即便安靜的待在一旁,也會被別人嫌棄?相信大部分的人會說,無非是性格使然。這有一定的道理,但關鍵因素在於,思維模式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最終會導致各自面臨不同的遭遇和結果。

一些內向、自卑的人在社交活動中常常感到難堪,於是產生了強烈的迴避心理,言行舉止中無不透露出勉強和應付,以至於被別人非議、排擠。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麼事,而是因為他們什麼事都不敢去嘗試。

我們想融入社會,就不可避免的要跟別人達成某種關係。唯有把社交焦慮降到最低,才能融入不同的群體中。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我們的思維模式,擺脫負面思維模式帶來的困擾。

影響我們負面思維模式大概有3種:創傷性回憶、預期性焦慮和偏見性認知(參考下圖)。

單次授權

Photo Credit:大是文化

創傷性回憶,指的是過往的遭遇所留下的痛苦回憶。當再次面對相似的情景時,這些回憶就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在戀愛關係上,創傷性回憶更容易表現出來。有的人曾被伴侶拋棄過,當他(她)再次遇到喜歡的人時,往往不敢主動爭取幸福,因為他(她)擔心這一次的結果會和上一次一樣。這時,他(她)很可能選擇逃避,以便減少痛苦的感受。

預期性焦慮,指的是對不確定的事情過早產生焦慮感。比如,我們準備跟某人約談,事先擔心自己口齒不夠伶俐,會引起對方的不悅,於是放棄了約談。這種思想上的消極傾向很容易消磨我們的自信心,總覺得自己無法勝任任何事情,整天擔心受怕。一旦在人際溝通中產生這種想法,就很難跟別人建立友好的關係。

偏見性認知,指的是對真實的事情產生扭曲的認知。前面2種思維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屬於偏見性認知。「一朝被蛇咬,10年怕草繩」,說的就是這個問題。被前任拋棄,不代表下一個你喜歡的人也會拋棄你。擔心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偏執於此,就屬於偏見性認知。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和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見,只是還未達到偏執的程度。比如,我們總覺得別人說的話是在針對自己、認為自己沒用、覺得即將發生不好的事……太早把一些事情按照自己的意願去下結論,就屬於偏見,我們一定要加以注意。

想改變這些不良的思維模式,就要做到以下兩步(參考下圖):

  • 明確自己的想法。
  • 選擇正確的想法。
單次授權

Photo Credit:大是文化

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應該遵循這個步驟。明確自己的想法,就是要讓自己確切知道,當自己處於某種情境時,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想法,就不可能由此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那要如何確認自己的真實想法?很簡單,你只須置身於一個具體的場景中,然後設想自己可能遇到的情況。這一點,可以用過往的經驗來分析。

從下表中可以看出,當你面對一件事情時,往往會先對這件事產生感覺,然後才有一個清晰的想法。就像失戀時,你先感到痛苦,然後才會產生:他為什麼會離開我?我這輩子不能沒有他……這樣的想法。

單次授權

Photo Credit:大是文化

所以,你的想法一定是從這件事帶給你的感受中產生的。如果你對失戀這件事感到無所謂,甚至是解脫,那麼想法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像是:單身也沒那麼差。

也就是說,當你產生負面想法時,首先要弄清楚它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比如不敢跟陌生人交談,就要弄清楚這件事為什麼會給你這種感覺,畢竟你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是這樣。你開始尋找原因,最後終於找到答案:小時候父母經常說陌生人是壞人,於是你就有了這樣的潛在想法:「我無法跟陌生人好好交談,因為我不敢接觸他們。」

當你明確自己的想法,知道其背後的原因後,第二步就是做出正確的選擇。比如下雨天,別人認為這種天氣會影響情緒,那你的情緒是因為天氣而受到影響?還是因為被別人暗示而受到影響?

你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對那些負面想法提出質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於一個有社交焦慮的人來說,他選擇的主觀想法往往是對自己不利的。比如熟人從身旁走過,沒有打招呼,他可能會認為別人看不起他,故意忽視他。

但這種想法是不是事實?未必。也許別人只是想事情太過入神,才沒有留意到你。你不能局限於一種可能,還要看到事情的其他可能性。

很多人深受社交焦慮和自卑內向之苦,在生活方式和人際溝通中都受到極大的困擾,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只選擇一種負面的想法來解讀遇到的事情,又怎麼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為此,我們可以透過一個表格來轉變自己的思維,在前面的3種事項上,再加上3種(參考下面表格)。

單次授權

Photo Credit:大是文化

改變自己的負面想法不是一蹴可幾的,你可以把它們記錄下來,以便提醒自己抓緊時間、做出改變。當遇到事情,腦海中首先出現的是負面想法時,就要審視這個負面想法到底是事實還是偏見性認知?接下來,要思考其他可能性想法,從中選取正確的想法去改變、去行動。

記住,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一些缺乏自信的人為了提高社交能力,往往會急於求成,希望自己能從沉默寡言一下子變得幽默風趣,有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覺。可是一旦意識到自己做不到,就開始擔憂、懷疑、退縮,最終還是回歸到負面的思維模式中。

我們都是普通人,何必對自己提出那麼多不合理的要求?人是慢慢變好的,而不是搖身一變就脫胎換骨。對自己、對他人,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好。

相關書摘 ►《戒了吧!低品質勤奮》:「我個性就是這樣」,那你這輩子就只能這樣

書籍介紹

《戒了吧!低品質勤奮:為什麼馬雲說勤奮的人不會成功?給你提升關鍵優勢的方法,打破進階瓶頸。》,大是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陳慕妤

一個年輕人進公司一年就獲得晉升,做了5年的資深員工抱怨:「這太不公平。」主管回:「他用一年時間做出你5年成績,你只是把一年的經驗重複用5年。」這,就是低品質勤奮。還有,如果你老是做那種人家交待的事,就算成果再完美,也是低品質勤奮。

當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而你堅信自己並不欠缺才華時,也許真相只有一個——你誤解了「勤奮」的定義。

作者陳慕妤主修心理學,專研於社交溝通、思維開拓,至今已讓50萬人受益。她指出,很多人覺得自己做事很勤奮,但其實只是在「大量耗用時間」,沒有替自己帶來實質的能力(待遇)提升與改變,這就是低品質勤奮的惡果。本書給你提升關鍵優勢的方法,推動你擺脫低品質勤奮。

單次授權

Photo Credit:大是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