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年紀大小,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找到成就感與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一種幸福,也會是讓你持續努力的動力。
文:楊婉庭(現為醫護人員)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依內政部統計,我國107年超過65歲的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數之14.3%,由此可知台灣已達到所謂的高齡社會。隨著時間流逝,人口不斷老化,扶養比也隨之不斷攀升,對於中年人來說也伴隨著老後該怎麼安排生活的焦慮,又或是只能趁年輕時趕快賺取養老金,以確保退休後還有足夠存款維生。
在醫院工作的我,對一位老醫師很有印象,畢竟他年齡已超過65歲,依然繼續上刀與看診,有天我試著問他有想過要退休嗎?他說:「當醫師是我的終身職,我沒有特別的興趣,促使我繼續在醫院工作的理由,是我看到同年齡的患者就有種朋友的感覺,幫院內住院醫師上課能夠教學相長,看到他們就像是年輕時不斷學習的我,我也在年輕醫師身上學習到我從沒接觸過的領域,我好像又年輕了起來。」他的話也間接告訴了我,不管年紀大小,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找到成就感與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一種幸福,也會是讓你持續努力的動力。
還有位護理師學姐,她一畢業就在醫院工作長達35年,身經百戰的她早已用實力取得所有醫師與學長姐的信任與尊重,只要開刀器械有問題或醫師對儀器有疑問等,詢問她就能排解所有難題,而她雖然年紀不小但卻不會倚老賣老躲避事情,甚至還會保護學弟妹並用心教導護理的大小事,用她的經驗安撫難以溝通的醫師,對我們來說她是一位很特別的資深學姐。有天她跟我說,她其實還想延後退休,因為她閒不下來,但看著新進的護理師不斷湧入,她覺得她不能自私的一直佔缺,有年輕人的存在或許能改變一點護理的環境,但她還是會找其他護理相關的工作繼續幫助他人,因為她覺得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這在她有生之年會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然而,目前的我對於老後的生活還有段距離,但我從這些資深醫護人員的經驗分享中,深刻體會到老後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重要,畢竟那是可以幫助身心健康滋長的方式之一,有位文學作者曾寫道:「很多時候如果擔心現在才學習某些東西年紀已經太大的話,不妨想想就算放棄不學,年紀也照樣會變大。」對我來說活到老學到老是件非常難得的事,而我也嚮往老後的生活能不斷學習新事物來提升自己的內在,還有隨心所欲地過生活,並且在還能行走的情況下去年輕時想去而沒時間去的地方走走看看,因為老後更能體會時間有限,更要把握還擁有的時光做想做的事,避免留下遺憾。
「100種打破印象的老後生活」,字面上的100種好像很多,但最重要不是計較要做多少事,還是想做就做,想學就學,想吃就吃,想玩就玩,就算年紀增長也不要被年齡侷限的價值觀。孔子曾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中我認為,耳順之年是指比較不會因他人言語而動搖自己認為對的事;換句話說,年輕時可能較容易因為他人的閒言閒語,導致舉止有所改變,且心情大受影響,但歷經年齡增長與環境的滄桑,這些背後言語攻擊將不再是你所在意的問題。七十而從心所欲,就是無論大小事,依自己的經驗與生活習慣過日子,傾聽心的聲音,做自己想做的,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最後,筆者認為有時間有經驗有金錢、懂得享受當下與自我獨處的樂趣,亦是老後生活的優勢,進行自我管理、隨心所欲,善用優勢完成自我嚮往老後的生活,亦是迎接人生另一個階段的改變與突破,時間與回憶都是人生中珍貴的資產,在最後的老年生活,做你想做、值得去做的事。
- 關鍵評論網8月主題徵文:100種打破印象的老後生活
- 看更多「100種打破印象的老後生活」徵稿獲選文章
- 關鍵評論網10月主題徵文:TBA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
-
【100種老後生活】誰說老年生活就只能日復一日在家等便當?
年輕的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找尋自己的夢想與旨趣,慢慢去實踐,並帶著破斧沉舟的勇氣去體驗起伏的人生,把所有的歡笑與淚水盡收心底,等到年老時,回首當初方能感受到年輕氣盛追尋夢想的喜悅並與他人分享。
-
-
【100種老後生活】新老殘遊記:「小丑爺爺」的逆轉人生
鼓勵身障朋友走出低谷,推動家庭無障礙的友善小旅行,這些都是68歲的他正在做的事,他希望能夠翻轉一般人坐輪椅的人,都是需要別人照顧、很可憐的看法,要讓大家知道,他們也能帶給別人歡樂。
-
【100種老後生活】不要再當司機、不要帶孫當保母,活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優雅
人生下半場,請先擺脫傳統強烈的責任感加諸在身上各種角色。不要再當司機、帶孫子當保母、擔任家中的清潔人員……,回歸自己,就是策畫自己獨特老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