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順聰

李登輝辭世,我想到的是教育⋯⋯

1. 晚餐過後,網路傳來李登輝前總統過世的消息,我的臉友大多墨綠,自是一片哀悼與追念。同一時間,隔壁的巷子大響鞭炮聲,令我不寒而慄,大安區好藍海啊。(一直想要翻轉教育,其實自己就該被翻轉)

2. 這就是民主政治,你可以很愛他,更可以恨他入骨,但我們不會因此被禁絕甚至下獄沒命。這是台灣長久奮鬥得到的自由民主,我們要珍惜這成果。

3. 關於李登輝,人人都可以寫篇文章,或深或淺或短或無限延長。說真的,其父權陰影太強,我不太喜歡這位政治人物(我也從未喜歡過任何一位)。但我特別欣賞的,是其嗜好讀書,求知慾強,涉獵各種學問,以及視野與氣度的廣闊。

4. 我將李登輝當作一個時代的教育模範來思考,那時固然有軍國主義與父權思想,但日治時期的知識份子,或說文藝復興時代之後的歐洲知識份子,是全才教育。在沒有學科分類之前,各種學問都要學習(本來就沒有分別),各種興趣與活動都參與,而不是作為一個領域的專門人才來培訓,是人格、知識、美學、身體的全面學習。

5. 只要將李登輝的視野與氣度,跟其後來的總統相比,就可知道教育系統的差異。雖說我們從小的教育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但實際上只強調智育,更只縮限於專業學科。(補習班名師與名聞國際大教授的比較概念)

6. 李登輝很喜歡談《浮士德》,那個將靈魂賣給魔鬼的人。但除了農經專業,他文學也讀,哲學也讀,化學也讀,什麼都讀⋯⋯作為一個領導人,閱讀與視野的廣闊,是必要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7. 以此來反省我們當下的教育,培養一個人的氣度與視野,是透過專科的各別培養,然後再組合成變形金剛。若在擅長領域可說天下無敵,但一跨越領域就亂射飛彈了。(大學的通識課程立意良好,可惜現實所迫成效有限)

8.一個領導者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但對於不熟悉的領域,必須要有初步的認識與關懷。書,就是最好的載體,載你去認識古今中外,打開心胸與視野。

9.我心目中理想的全人教育,即生活與環境渾然是一個人該有的樣子,以此不斷成長、涵養、學習,到斷氣的那一刻。

延伸閱讀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