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以黃河文明興起的華北為中心,從新石器時代農耕社會的形成開始,講述到以長安、洛陽為核心地區的隋唐帝國興起與衰亡之兆,涵蓋先史時代到八世紀中葉,貫穿約略三千年的時光。透過探索「天下」與「中國」觀念的相互作用與消長伸縮,呈現中國古典政治體制的生成與變化。
文:渡邊信一郎
第六章 古典國制之重建——隋唐帝國
二、天可汗的大唐帝國
唐的成立——「秦王破陣樂」
在隋末的混亂局勢中,鎮守太原(山西省太原市)的李淵趁機於六一七年七月舉兵。李淵率領三萬兵士一舉進軍,短短四個月後,就在十一月不戰而開長安城。當時他的軍勢已增加為二十多萬。李淵立刻擁立隋的代王楊侑為天子,尊生死不明的煬帝為太上皇。隔年六一八年五月,李淵受隋天子禪讓,即位為唐的第一代皇帝(高祖,六一八—六二六年在位)。不過當時各地仍是群雄割據的狀態。
接連平定各地群雄的是李淵的次男,秦王李世民。李世民花了將近十年時間,一一攻略群雄。六二○年四月,李世民擊敗以并州(山西省)為據點的劉武周。當時民眾開始以歌舞歌頌他的戰功,名為「破陣樂」。隨著平定天下的進展,民眾和軍士也以歌舞來傳唱他的攻略過程和陣容。這些在六二七年整理為共五十二樂章的「秦王破陣樂」,由一百二十位樂人來表演。
「秦王破陣樂」使用的是當時民間相當流行的龜茲樂旋法。這種旋法源自南印度。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同時代的印度各國也有很多人都會唱。當時玄奘三藏(六○二—六六四年)會見正出巡羯朱嗢祇邏國的曷利沙伐彈那王(戒日王, ?—六四七年),王也問起過這種舞樂(《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闍國、迦摩縷波國條)。日本在七五二年東大寺大佛開眼供養會上,也表演了兩種「破陣樂」,現在的日本雅樂中也留有三種「破陣樂」的舞樂名。李世民平定天下的雄姿,已經超越摩訶至那(大秦),遍及世界。
六二六年六月,李世民率領部下在宮城的北門玄武門,擊殺兄長皇太子李建成(五八九—六二六年)和弟弟齊王李元吉(六○三—六二六年)(玄武門之變)。高祖立刻改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後,李世民即位為第二代太宗(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
太宗繼承隋朝的事業,陸續完備國制,打下唐朝三百年的基礎。之後取其治世年號,被讚頌為「貞觀之治」。
天可汗——中華帝國的形成
六三○年,太宗擊敗了趁著隋末混亂復興勢力的東突厥,擒獲首領頡利可汗。當時從屬於東突厥的西北各族君長,向太宗獻上天可汗的稱號。「於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於是皇上降下璽書,封立他們的君長,並且兼稱﹝天可汗﹞。)(《舊唐書.太宗本紀》)
太宗在各君長還有從屬的周邊各族之部族、種族各設置州縣,因應君長、首長所率的種族規模,任命為都督或州刺史,允許世襲。這些獲得自治權的各族州縣稱之為羈縻州,由設置在邊境的都督府、都護府來管理。
太宗以直接統治的中國州縣制,和間接統治的周邊各族之羈縻州,來統治天下。六四六年十二月,太宗在鐵勒、維吾爾各族前來朝見時說道:「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冊府元龜》卷一七○)太宗作為天下之主,一人兼有中國和北方游牧世界的王權。天可汗的稱號一直到第八代的代宗李豫(七六二—七七九年在位)的時代,都成為北方各族稱呼中國皇帝的稱號。
如同前述,可汗是北方游牧民稱呼首長的稱號,北魏初期統一華北的皇帝、天子,也都同時自稱為可汗。在突厥等北方游牧民眼中,唐是自鮮卑拓跋部創建北魏後開始的國家群之一。唐在北魏之後一樣並用帝號和可汗號,應該也是各族對太宗獻上天可汗稱號的理由。統治包含蒙古高原和中華世界這廣大領域的太宗之天可汗號,象徵著北方游牧世界和南方中華世界所形成之相互作用圈下,新中國、第二次中華帝國的誕生。
金輪聖神皇帝武曌——封禪政治學
太宗之後繼位的第三代高宗李治(六四九—六八三年在位)原本就體弱多病。六五七年以後高宗的病情加重,皇后武曌(照的則天文字)也一起臨朝,裁決官僚的上奏,參與政治。六八三年,高宗去世後,由武曌的親生兒子李顯(中宗)、李旦(睿宗)接連即位,六九○年,武曌排除中宗與睿宗後自行即帝位,稱聖神皇帝(六九○—七○五年在位),改國號為周。唐朝的皇統在此暫時中斷。武曌受命改革李氏權力,故稱之為「武周革命」。
聖神皇帝武曌重視佛教,給予相當優遇。在武曌即位之前命沙門十人撰述《大雲經》(實為《大雲經疏》),宣傳武后「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人間)主」(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該代替唐成為人間眾生之主)。武后還在天下全土各州建立大雲寺,令其講《大雲經疏》,目的在於灌輸其權力的正當性。
六九二年,聖神皇帝武曌又自稱金輪聖神皇帝,在帝號上加了帶有佛教世界觀的金輪聖王號。佛教的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中,有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天下(四洲:東方毘提訶洲、南方閻浮提洲、西方瞿陀尼洲、北方拘盧洲),其中閻浮提屬於人間世界。金輪聖王是統治人間世界和其他異世界等四天下,也就是整個世界的佛教世界最高王權。
六九五年,金輪聖神皇帝武曌又自稱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天冊意味著由上天所冊立。隔年,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在位於洛陽南方的中嶽嵩山舉行封禪祭祀。
封禪是皇帝、天子將自己統治天下的完成向天地報告,祈禱天下秩序永續安定的祭祀儀禮。中國史上過去已經有秦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等三位皇帝舉行過。進入唐代之後在六六六年,高宗相隔六百年舉行了泰山封禪。
唐代封禪的特色是除了天地祭典之外還導入了會同儀式,有國內官僚、地方使節團,另外也有外國、各族的使節團參加,同為天下太平立誓。六六六年的封禪除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各國,還有在六六三年白村江之戰中敗北的倭國、舊百濟,也跟新羅、高句麗的使節一起參加會同儀式,確認了朝鮮半島的和平,並立誓和平永續。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武曌以皇帝、天子、金輪王的身分舉行封禪祭祀,向天地報告周完成天下統治,以及四天下的太平,祈求天下秩序能夠永續。天冊金輪聖神皇帝的統治遠遠超越了人間世界,以統治帝國為其目標。
玄宗再度受命
七一○年六月二日,則天武后之後即位、復興唐朝的中宗李顯(七○五—七一○年在位)被韋后毒殺。則天武后之孫李隆基於該月二十日在玄武門發動政變。他排除了皇后韋氏及其勢力,二十五日讓父睿宗李旦(七一○—七一二年在位)即位。李隆基平定了武則天、韋后家族引發的宮廷內爭權之亂(「武韋之禍」),很快從父親手中接棒,成為第六代皇帝(玄宗,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
玄宗的治世為唐朝最興盛的時期。七二五年,玄宗在泰山舉行封禪祭祀,向天地報告因「武周革命」而中斷的唐朝再次受命,以及天下太平的到來。玄宗的封禪和祭儀基本上循高宗封禪的方式。讓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景象。
車駕行列於十月十一日從東都洛陽出發,百官、周邊各族首長隨行,住宿各駐屯地都有數十里(約十五公里)的人畜露宿郊野,負責官司堆在車上的祭典用品綿延了數百里(約一百五十公里)長。十一月六日到達泰山,九日冬至,整頓行列來到山下,當天行(一)封祀禮(祭天),十日行(二)登封禮(埋玉牒),十一日行(三)降禪禮(祭地),十二日行(四)朝覲禮(會同儀式)。祭典中有突厥、大食、五天竺、契丹、日本、新羅等各國和各族首長參列。泰山山下頓時成為有各國、各族集合的一大政治都市。
當時「凡天下這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羈縻之州蓋八百焉」(《大唐六典.戶部尚書》),七四○年的國家登錄戶口數為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戶,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零九人。後世取此治世前半的年號,讚頌為「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籠罩闇影
再次受命的玄宗治世初期,由宰相姚崇(六五一—七二一年)、宋璟(六六三—七三七年)等人輔政,登用科舉出身的新進官僚,力圖改革政治、維持安定。結果讓帝國高層進入安定期。然而,不同於宮廷政治的安定,當時自武則天統治時期以來,地方社會中農民脫離戶籍的逃戶現象越演越烈,甚至出現了放棄本籍地的浮戶、客戶現象,蔓延各地。開元初年,這種現象除了形成社會問題,同時也影響到稅役收取,關乎國家財政問題。
七二一年,玄宗命宇文融調查舉發逃戶、客戶以及不在戶籍記載上的耕地,重新登錄簿籍,對逃戶、客戶僅課賦輕稅,令其編戶。宇文融成功地舉發八十多萬戶農民及其相應的耕地,將他們登錄入戶籍,納稅百萬錢入宮。這就是宇文融的括戶政策。不過這只是應急之策。
七八○年實施兩稅法時,立案者楊炎(七二七—七八一年)針對開元年間的政治問題有過如下的批評。開元年間,玄宗秉持寬仁的統治理念,並未正確管理戶籍。因此人丁數、耕地面積、戶等(依照各戶財產規模區分為九個等級。臨時稅役等必須依照等級來負擔)都未能正確掌握,戶部只管理陳舊無實的戶籍,並未掌握社會實情。
另外,開元年間的對外戰爭,許多邊境警備兵士(防人)雖已死亡,但由於戶籍紊亂,疏忽了邊將的死亡申告,還保留著死亡兵士的戶籍。進入天寶年間(七四二—七五六年)後租稅徵收變得嚴格,根據留下來的死亡兵士舊戶籍,除去六年防人負擔期間,開始追徵三十年分的租稅,租調役制已經失去其機能(《舊唐書.楊炎傳》)。
始於開元年間,從逃戶現象衍生的戶籍管理混亂,讓租調役制和軍制危機來到最高點,唐朝的律令制統治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接下來我們要來看看唐朝律令制及其變質。
相關書摘
-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2:江南的發展》:以孫吳為中心的國際戰略,是「江南立國的定海神針」
-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3:草原的稱霸》:何謂歐亞大陸東方史?游牧王朝給中國王朝帶來的巨大衝擊
-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4:陸海的交會》:越南與朝鮮反抗夷狄清朝,衍生出自身才是中華文化的意識
-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5:中國的形成》:中華民國的「五族」共和,不再是過去清朝的多元共存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1:中華的成立》,聯經出版
作者:渡邊信一郎
譯者:詹慕如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中國」從何而來,要往何去?
以多元視角描繪中國的歷史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
「中國」如何成為「中國」?
從橫跨三千年的歷史中,
探問傳統中華世界原型的起源與變遷。
本卷以黃河文明興起的華北為中心,從新石器時代農耕社會的形成開始,講述到以長安、洛陽為核心地區的隋唐帝國興起與衰亡之兆,涵蓋先史時代到八世紀中葉,貫穿約略三千年的時光。透過探索「天下」與「中國」觀念的相互作用與消長伸縮,呈現中國古典政治體制的生成與變化。
在論述上,揉合日常生活、社會組織與政治過程等不同層次的時間尺度,嘗試在時空變化中,掌握中國古代歷史的多樣性;同時檢討傳統教科書的用語,以最新研究發現,重新定義各種詞彙,企圖更為貼近歷史樣貌,撰成一部嶄新的古代中國通史。
名家推薦
渡邊信一郎教授提出「中國如何成為中國?」、「何謂中國?」,正和中國本身近十幾年來對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形成極有趣的對照。在全然不同的方法論和視角下,這一套「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毫無疑問為一個多元的新時代成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架構。相信中譯本必為所有關心二十一世紀中國、東亞和全世界命運的華人所樂讀。——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