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丸橋充拓

第二章 「古典國制」的繼承——六朝至隋唐

一、南方眼中的《三國志》

漢帝國的落日

持續四百年的漢帝國,至三世紀初逐漸崩垮。相對於大陸,此時日本列島上的諸勢力正邁向統一發展。卑彌呼代表倭國遣使節來朝貢,但實施冊封的王卻為篡奪漢王朝的魏(二三九年)。繼承卑彌呼的臺與,所朝貢的對象又變成篡奪魏國的西晉(二六六年)。

漢帝國崩解的餘波不只影響日本列島,對周邊地區也造成很大的影響。剛好三世紀到六世紀時,地球正迎向寒冷期,居住於內陸的游牧民族開始向溫暖的地區移居,進而與周圍的農耕世界產生衝突。這類的狀況不只發生在漢帝國,羅馬帝國等歐亞大陸東西方的國家,無不陸續面對。

在這漫長的混亂期之間,於王莽朝至東漢間完成的「古典國制」又將由何者加以繼承?在第一卷時已經提過,「古典國制」的形制之後主要由西晉、北朝、隋唐的順序加以繼承。但另一方面,對於孕育於漢代的傳統文化,由中原延續至江南地方的「六朝」(吳、東晉、宋、南齊、梁、陳六國的總稱)的人民,更認為自己才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本章主要的目的,就在於進一步探索這段過程。

魏晉南北朝的興亡略年表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魏晉南北朝的興亡略年表

東漢滅亡後,漢分裂成曹魏(曹氏)、蜀漢(劉氏)、孫吳(孫氏)三國,此即知名的三國時代(二二○─二八○年)。本節首先探討三國時代的動向。

熟讀《三國演義》的讀者也感受得到,這個時期中,武人與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重要。武人是靠著「武藝與俠氣」,從社會的底層或邊緣往上爬升,進而擁有自己的兄弟或軍隊的領袖。文人則是以地域社會為根基的豪族知識分子,具有儒教的素養及政官界良好的人脈關係。前章所述的劉邦集團,也是武人與文人的結合體,自漢帝國四百年的國祚以來,文人與地域社會的盤根錯節變得更為深厚。

漢帝國這座原本不動如山的宗廟宮室土崩瓦解後,「武人的衝撞力」與「文人的安定性」的組合,貫穿整個魏晉南北朝,驅動著時代巨輪前進。

兩者的結合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屬劉備與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年)的關係了。原本只是一個向心力較高的集團領袖劉備,從諸葛亮身上所獲得的,不只是「天下三分之計」這條妙計而已。諸葛亮背後其實代表著他身後的荊州(湖北、湖南)文人知識分子與豪族階級。因此,劉備得到諸葛亮的首肯出仕,其實意味著得到他背後的文人與豪族的支持。

東漢末年的荊州,在長官劉表的主導下,學校的擴充與文化的振興持續發展,逃避戰亂的文人,許多避走荊州,進而形成被稱為荊州學的學派。活躍於《三國演義》之中的司馬徽、徐庶、龐統以及諸葛亮等人,都是與劉表或多或少有所關聯的學派分支。換言之,在與劉表宴飲時,發出「髀肉之嘆」的劉備,在對諸葛亮行「三顧茅廬」之禮後,等於成功獲得荊州文人與豪族對此喟嘆的回應。

這個時期的人們,地域社會對自身的評價——鄉論——對他們而言,十分重要。若在某個地域獲得某種評價後,無論好壞,都將成為流通全國,甚至跟隨一生的「證照」。如曹操具有過人的識人之明,因此許劭稱其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並據此獲得發跡的機會。又如劉備,因為將在荊州的鄉論中具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納入麾下,取得了發展勢力的基石。

劉備集團之後向益州(四川)擴大勢力,雖然將益州豪族納入政權之內,但卻難以克服其外來政權的弱點。在魏篡漢稱帝後,蜀漢為了與之對抗而建國(二二一年),也是打著再興漢室的大旗,以維持國內的向心力。但在創業功臣一個個迎向天命之後,接班第二代中以荊州出身者占大多數的政權中樞,因為無法消弭地域社會之間的隔閡,終於成為三國之中最早被魏合併的政權(二六三年)。

孫吳政權的成立

《三國志》之中,另一個雄霸一方的英雄,出身自江南一帶的孫氏,原為吳郡的下層豪族。孫家在東漢末年的動盪期,於孫堅一代逐漸嶄露頭角,但與初期的劉備集團一樣,還只是未獲得有力豪族支持的任俠集團,只能轉戰各地,以求戰功。至兒子孫策時,與周瑜、張昭等來自北方的豪族交好,其弟孫權又吸收了陸遜等江南的有力豪族或魯肅等新興富裕階層後,才逐漸確立穩定的政治基礎,最終邁向孫吳的建國。

孫吳在赤壁之戰(二○八年)中擊敗稱霸中原的曹操後,原則上確立了與蜀漢同盟,共同對抗曹魏的方針。過程之中,於建業(今之南京)築石頭城,城內還打造了連結吳郡的水路網。孫權即帝位的時間為二二九年,與其他二國相較晚了許多年,但在建國以前建設此地的整備工作,早已進行了多年。也為建業打下了成為江南重鎮的基礎,一躍而成歷史舞臺上的六朝首都。

孫吳的勢力,是以吳郡四姓(陸、顧、朱、張)與會稽四族(虞、魏、孔、賀)等自北方來渡以及江南的豪族所募的私兵為主。因此孫吳的體制也是以保障這些豪族的利益為出發點。比如承認軍團世襲的出兵制,以及提供軍團的經濟基礎的奉邑制等。

近年,隨著相關文物的出土,讓孫吳的制度更加明朗。一九九六年,近十萬片簡牘於湖南省長沙市發現,此即「走馬樓吳簡」。其中文字紀錄的簡牘約有七萬六千片,紀年大多為嘉禾年間(二三二~二三八年)。現在公開的內容雖然只有一部分,但大致上分為租稅關係、戶籍關係以及官方公文書等,之中涵蓋了許多關於田制、稅制、軍制以及與這些制度相關的地方行政機構與家族制度的豐富資訊。

走馬樓吳簡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走馬樓吳簡

由這些簡牘的分析可知,在國家行政的末端機構「鄉」之下,還有「丘」這個特殊的行政單位。此外,稅收的費用名目與徵收制度、中央主導運送軍糧的指揮系統、就荒制度等,都獲得進一步的釐清。

湖南省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在走馬樓附近就發現了西漢、東漢的簡牘;在龍山縣發現了前一章所介紹過的里耶秦簡;在郴州則陸續發現了吳簡、晉簡;在益陽市發現了跨越楚、秦、漢、吳這些時代的簡牘。可見,有關「南方歷史」研究的全新篇章,其開展之日應已在不遠的未來。

孫吳與蜀漢雖然是軍事色彩濃厚的政體,但同時也孕育出許多優秀的學者與文人。如孫吳韋昭的《吳書》、謝承的《後漢書》、《會稽先賢傳》;蜀漢譙周的《蜀本紀》、陳壽的《三國志》、《益部耆舊傳》、《益部耆舊雜記》等正史或者母國的地方史等,陸續問世。吳郡陸氏一門的陸機、陸雲兄弟,在吳投降於晉後,仍然是江南一帶知識分子的代表,名聲甚為響亮。

孫權的國際戰略

以長江以南為根據地的蜀漢與孫吳,對於分布在南方山岳地帶的少數民族,皆是繃緊了神經。諸葛亮在北上與司馬懿所率領的魏軍決戰之前,為了無後顧之憂,曾經遠征貴州、雲南一帶。《三國演義》中「七擒七縱孟獲」的軼事就是來自這段歷史。小說中雖然加油添醋了不少,但對於蜀漢而言,對西南諸族的統治,確實是重要的課題。

另一方面,孫吳在統稱為山越的少數民族之間,同樣存在著巨大的摩擦。由於當時的農耕技術無法將江南三角洲的低窪地帶變成耕地,因此漢人殖民者的開發只好向山間地帶發展,從而接觸到山越的領域,讓雙方的衝突日漸加劇。

以「文明」為背景的開拓勢力,就此闖入了原住民的生活圈。就跟其他的案例一樣,之後會發生的事情可想而知,孫吳也不例外。武力鎮壓、強制移居、強徵勞力等。雖然歷經幾番苦戰,但孫權對山越的掃蕩仍然執行得十分徹底。

孫權與山越苦戰之事,也傳入曹操耳中,因此暗中支援、煽動山越,試圖擾亂孫權的後方穩定。當然,孫權也非省油的燈,與遼東的公孫氏、朝鮮半島的高句麗交好,不時威脅曹操的後方。

江南和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之間的海上交通,其實十分興盛。孫權與公孫氏及高句麗的關係,就是他們之間有所往來的最初期的紀錄。首爾特別市的夢村土城、風納土城、江原道原州市的法泉里遺跡,都出土過會稽郡的特產品,三國—東晉時代的陶磁器(青磁)。逐漸可以證明江南與朝鮮半島的貿易關係,在這個時期已經相當普遍。

孫權的視野也向南伸展。東漢末年起交趾郡太守士燮統治越南北部,名義上臣服於孫吳,呈現半獨立國的狀態。這一帶有來自中國的流亡知識分子,也受到印度的文化影響,絕非所謂的邊境未開化之地。士燮死後(二二六年),孫吳派遣交州太守呂岱,以武力征服此地。

孫權還遣使節至南方的扶南與林邑,使兩國向孫吳朝貢。此時,身為使者被派遣到東南亞各地的朱應、康泰等,將見聞著述成書,如《扶南異物志》、《扶南土俗》、《吳時外國傳》等,讓孫吳的高層能夠確實的掌握南方的資訊。另外還向東方派遣調查團,探訪「夷州」、「亶州」(有說法指夷州為臺灣,亶州是種子島或菲律賓等,但皆無確證)。

可見,孫吳不只與西邊的蜀交盟;北與遼東、高句麗;南與東南亞;甚至連向東方也嘗試開拓外交,是一種以孫吳為中心,大格局且全方位積極開展的外交政策。這是「江南立國的定海神針」,東晉南朝、五代的吳越國、南宋、甚至南京的國民政府都繼承了這條路線(明初徹底實施海禁的南京政權則為例外)。

在這樣的國際觀之下,孫吳成為三國之中佛教最為鼎盛的一國。如與中亞的大月氏有淵源的支謙,為了避中原的戰亂移住孫吳,受到孫權的重用,在佛典的翻譯上十分活躍。生於交趾,粟特血統的印度商人之子康僧會訪吳時,孫權特地在建業築建初寺迎接他。此外,羅馬帝國的商人秦論前來交趾,也曾至建業朝見。由上述這些紀錄可以得知,孫吳與海洋世界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

如上所述,以江南為根據地的孫吳,具有廣闊國際觀,並據此展開其獨特的國際戰略。

魏的司馬懿在五丈原與諸葛亮僵持至其病歿後,回馬槍先征服遼東的公孫氏(二三八年),此後魏與朝鮮半島的來往變得容易。卑彌呼遣使節團朝貢魏國(二三九年)一事,孫權應也瞭若指掌。

相關書摘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2:江南的發展》,聯經出版

作者:丸橋充拓
譯者:林琪禎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俯瞰「海洋中國」,
刻劃中國南方「船的世界」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

從古代文明時期到蒙古帝國前夕,
在激昂的歷史時空中,
俯瞰反覆與中原對峙及統合的「海洋中國」。

本卷聚焦江南地域與周邊海域,跳脫「中國史觀」的框架,將中原與江南視為兩個密切相關的平行世界,展現靈活的論述角度與新穎的歷史視野。書中探討長江流域一帶,從先秦時代至南宋覆滅這段漫長歷史歲月中,諸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生動刻劃長江流域與中原在經過多次的對峙與統合後,逐漸繁榮發展的過程。

藉由描繪南方「船的世界」與北方「馬的世界」在幾千年間的摩擦與衝突、妥協與融合,呈現了中國「古典國制」向南方擴張的過程;同時也探問「官的世界」與「民的世界」在這段時間的樣貌與變化,以雙重軸線展開歷史發展的探討。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