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破例連任面對的是延續已久的國家發展難題,先天地緣條件的「法蘭西矛盾」將使「修昔底得陷阱」的困境更為嚴峻,「債務外交陷阱」和「金德柏格陷阱」,共同導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難題。資源有限但權力慾望無窮,恐將加速引爆系統性陷阱,將成為世紀性的全球難題。
「修昔底德陷阱」與「法蘭西矛盾」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 由美國政治學者格艾利森(Graham Tillett Allison, Jr.)提出,節錄自雅典歷史學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亦為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經典源流。
艾利森從希臘城邦的競逐與近現代大國競爭的歷史案例中發現,當新興強國強大到足以威脅既有強國的國際地位時,兩國之間傾向發生戰爭。從西方歷史的雅典和斯巴達競逐,以及近代歷史上16次的大國衝突中有12次發生戰爭,這項研究被廣泛地用來描述當代美中競逐的現狀。
若進一步比較大國衝突的地緣結構,掌握海權的國家大多在競逐中勝出,斯巴達在萊山德(Lysander)的率領下最終消滅雅典的艦隊而勝出。17到18世紀的英法爭霸時期,英國憑離岸平衡條件(Offshore Balance)擊敗法國,並使法國在往後的一百年間在產業革命發展,和海外殖民的規模無法追上英國。
「法蘭西矛盾」的戰略選擇難題
17世紀伊始,法國開始發展北美和印度的海外殖民地,但是身為三十年戰爭的主要參戰國,後續的大同盟戰爭(guerre de la Grande Alliance)又得顧及競逐歐陸霸權。雖然法國艦隊在圖爾維爾(Anne Hilarion de Tourville)的率領下一度打敗英國艦隊並封鎖加萊海峽,但路易十四晚年最關注的仍是萊因河沿岸的洛林地區,最終不得將資源集中於保衛自然疆界所需的軍隊與堡壘。
「法蘭西矛盾」的難題在於,為了成為霸權必需發展海權擊敗英國,但是為國家安全又得發展陸權;前者是為攻勢現實主義的表現,無止盡的擴大權力成為霸權才能確保安全,後者則為守勢現實主義的表現,為安全的目的而擴張權力。「法蘭西矛盾」是缺乏離岸平衡條件的陸地國家,勢必面對的地緣政治抉擇問題,也是攻勢與守勢作為的矛盾。
「法蘭西矛盾」使中國受限地理條件
中國與法國同樣缺乏離岸平衡的條件,自2013年以來提出的「一帶一路」海陸並進,並以此挑戰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中國雖無鄰國交戰的問題,但是聯通歐陸的「陸上絲綢之路」卻得面對西方和俄國的雙重競賽,使得中國既要挑戰國際霸權,又得試圖平衡地區權力。
中國為維持「上海合作組織」和中亞的影響力不受俄國制衡,得保持最低限度和俄國的合作,「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歐沿線更處於脆弱的地緣斷層帶,中國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於歐俄交界的東歐各國。即使在此次的烏克蘭戰爭,中國在三面為難且風險巨大的情況下也得持續既有項目,但已失去東歐國家的信任,堪比法國失去魁北克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