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大規模抗議行動反映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目前這種缺醫少藥的混亂狀況似乎還在加深這種不信任感。「很多國家在做新的社會契約的過程中,老百姓會更加信任政府。本來中國民眾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是相對高的,但中國的裂痕反而加深了。」
近日,中國在新冠疫情措施方面的重大轉向讓民眾措手不及,隨著時間推移,藥品不足、醫院人滿為患、甚至血庫告急等問題紛紛爆出。
公共政策專家對《BBC中文》表示,此次中國選擇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而且一直以來, 政府缺少清晰且明確的開放路線圖,凖備明顯不足。
倉促的轉向
11月,中國各地包括上海和北京爆發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反對嚴苛而又花樣翻新的新冠封控措施,有抗議者甚至喊出讓習近平下台的口號。
自12月開始,中國官方突然不再提堅持了許久新冠「清零」政策, 「清零」這個名詞也從官方會議和文件中瞬間消失,各地政府轉而大幅放鬆新冠限制措施。
11月11日,中國政府發布了防疫「二十條」,放鬆了管控措施。12月7日,發布防疫「十條」,進一步放鬆管控,包括縮小核酸檢測範圍,不再對跨地區人員要求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等。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對《BBC中文》表示,這次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本來就是流感高峰期,加上又有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可能形成「三疫大流行」(tripledemic)。
今年1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就曾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表示,今年冬季,全球都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疫情疊加流行的風險。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指出,這次政府在出現抗議活動後突然開放管控,而且是在藥品到位和第四針開打之前,令不少人錯愕。
「原本支持開放的人已經對政府不滿,如今不少原本支持『清零』的人也對這次轉向感到不知所措。這種情況肯定會傷害社會對政府的信任。」陳澄對《BBC中文》表示。
陳澄認為,「二十條」出台就是政府凖備轉向放棄清零的清楚信號,抗議活動其實給政府創造了一個轉向的機會。
「要放棄一個堅持已久,而且是被當作一個重大政績的政策並不容易,也難以給社會上仍然擁護『清零』的人有所交代。」陳澄說。 她說,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政策轉向過於倉促導致了目前的混亂,那些不願意放棄「清零」的人除了對政府不滿,也有新的指責目標。
近日,有聲音批評參與「白紙」抗議的人, 認為他們要為目前中國防疫的被動局面負責。
吳木鑾也認為,中國政府在疫苗普及和藥品儲備等方面凖備不足。
「我不覺得他們有任何凖備。國際上的經驗已經很清楚,最重要的凖備工作就是給老年人打疫苗。另外如果藥品儲存足夠的話,大家怎麼會去搶呢?」
缺席的路線圖與社會契約
在放鬆管控前,許多國家會先提出一個路線圖,安排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要怎麼做。吳木鑾指出,政府會與民眾形成一個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但在中國完全沒有這個過程。
「大家都不喜歡疫情帶來的各種限制措施,許多政府就會說,你要我移除限制,那這個社會契約我們要重新做,基本做法就是打疫苗,從年紀比較大的人開始,然後慢慢放寬限制。」
吳木鑾以新加坡為例指,去年6月,新加坡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貿工部長顏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媒體聯名發文,提出關於疫苗接種、病毒檢測和治療的一系列計劃和方案,與民眾商榷,逐步邁向新常態。這是新加坡的「路線圖」。
與新加坡對比,吳木鑾指出,中國政府很多解釋工作沒有做好,也沒有做好凖備,中國早就應該引進保護率更高的復必泰疫苗。
「2021年(中國)損失了很多機會。當時很多國家、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推行疫苗策略,多輪施打疫苗;特別是mRNA新冠疫苗起到很大作用。中國公司復星代理的『復必泰』疫苗就是此類疫苗,而中國浪費了這個機會。」吳木鑾說。
「很多國家在做新的社會契約的過程中,老百姓會更加信任政府。本來中國民眾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是相對高的,但中國的裂痕反而加深了。」
信任缺失
上個月的大規模抗議行動反映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目前這種缺醫少藥的混亂狀況似乎還在加深這種不信任感。
中國國家衛健委近日報告每日新增感染僅3000餘宗,與社交媒體上報告的大批人感染的現狀完全不符。在死亡人數方面,國家衛健委在開放管控後僅報告寥寥數例死亡,均在北京。這些數字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另外一方面,網絡上許多聲音質疑中國對「新冠死亡」的定義較為狹窄。
周二(12月20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上稱,國家衛健委最近明確對死亡病例進行相關判斷,由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呼吸衰竭導致的死亡歸類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死亡,而以其他疾病,基礎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導致的死亡就不歸類為新冠導致的死亡。
他還稱,為了更好地規範新冠疫情導致死亡的統計,目前也在做一些培訓,要採取會診和死亡討論的方式,來最後判定這個病人到底是死於新冠還是死於其他的基礎病。
對於未來的措施,陳澄認為,如果政府要重新建立社會信心,一些補救措施刻不容緩。除了推廣第四針,調配抗原、藥品這些已經開始做的事情以外,政府在訊息發布上應該更加主動。
她指出,現在正處於中國政府換屆的「青黃不接」時期,不少問題在明年春季之前恐怕得不到解決。
「李強政府一上來,就要面對疫情和經濟的巨大挑戰。如果應對不當,不僅會令人質疑二十大的人事安排,更會進一步削弱社會對政府的信心。」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中國熬了近三年卻迎來疫症爆發、藥荒,是誰之過?
- 中國稱「肺炎呼吸衰竭才算染疫亡」,官方放寬染疫者捐血,防疫鬆綁搶藥潮波及港台泰澳
- 美國、德國表態願提供中國疫苗助抗疫,北京給出軟釘子:自己可以滿足需求
- 中國招聘廣告大轉彎「陽過優先」;清零管制3年藥企不敢備貨,如今加大生產面臨困難
- 北京市應對搶藥潮,加快海外採購接受多省馳援;珠海買藥推限量實名制,退燒藥拆盒零售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
【港產新戲劇】《窄路微塵》:疫情下的性情中戲
不同於情節繽紛、象徵滿滿的陳果電影,《窄路微塵》主要靠角色性情來維持屬於香港本土的張力。其中,袁澧林(劇中角色是單親媽媽Candy)在電影初段應徵清潔公司一幕頗為先聲奪人。
-
-
中國疫情政策大轉向:糟糕的時間點,缺席的路線圖與流失的信任
上個月的大規模抗議行動反映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目前這種缺醫少藥的混亂狀況似乎還在加深這種不信任感。「很多國家在做新的社會契約的過程中,老百姓會更加信任政府。本來中國民眾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是相對高的,但中國的裂痕反而加深了。」
-
北京街頭直擊:帝都躺平不再熱鬧喧嚚,民眾幽默自嘲成了大俠「楊(陽)過」
北京人裡,雖然有人在醫院裡、藥房前罵罵咧咧。但在發燙的體溫下,仍然不失幽默,不但勇敢承認自己染疫,更勇於自嘲及分享染疫心得。像是夫妻倆陽了就是「雙氧水」,三個人陽了是「三羊開泰」,全家陽了且都發燒則是「烤全羊」,整個辦公室的人都陽了則是「羊圈」。
-
中國多地公共機構相繼停擺,北京急調外地醫護支援;鄰近國家加強入境檢測,布林肯強調應分享疫情資訊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今天強調,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必須分享有關自身COVID-19疫情經驗的資訊。由於染疫員工太多,中國多地公共機構相繼宣布,因為減員嚴重,暫停業務辦理或調整開放時間。許多地方政府為此揚言,絕不能藉口「陽了」不履職盡責,還要輕症、無症狀員工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