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今(10)日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過去15年蟬聯癌症榜首的大腸癌,這次退居第二,由肺癌登上「癌症冠軍」。此外,早期症狀不易察覺,被稱為「癌王」的胰臟癌,今年則首次擠進前十大好發癌症名單。
肺癌擊敗15年榜首大腸癌,登上癌症之王
(中央社)國健署今(10)日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10年平均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與109年相同。肺癌首度躍升第1,蟬聯15年榜首的大腸癌退居第2;整體新癌發生人數較109年減少217人。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癌發生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110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其餘與109年相同。
綜觀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這次由肺癌首度拿下第1位,確診人數多達1萬6880人,蟬聯15年的大腸癌被擠下退居第2,接著依序為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簡報指出,與109年相比,除了肺癌與大腸癌序位互換、胰臟癌從109年的第12名前進2個名次,其餘排序與109年相同。
110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110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
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9年序位相同。
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109年減少4.4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胃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林莉茹說明,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9年相比較,原為第9位的皮膚癌與原為第8位的胃癌序位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移至第10位,其餘序位與109年相同。
胰臟癌首度進前10,醫師:50歲以上罹患糖尿病需提高警覺
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癌症報告,因惡性度高、有「癌中之王」稱號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大。醫師提醒,血糖變高、體重減輕是胰臟癌早期徵兆,尤其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務必提高警覺。
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診斷時往往多為晚期,甚至已轉移,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名人,如「時尚老佛爺」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體育主播傅達仁、資深藝人巴戈等都因胰臟癌去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這次不但肺癌首度登上榜首,擠下蟬聯首位15年的大腸癌,胰臟癌也從109年的第12位前進2個名次,首列國人十大癌症。
根據統計,110年胰臟癌確診人數3190人,較前一年增加178人,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7.4人,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8歲,和前一年持平。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田郁文下午接受媒體電訪表示,美國資料顯示,胰臟癌整體存活率約10%,若早期發現,7到8成可開刀。
等到出現如黃疸、嚴重腹痛等症狀才確診者,田郁文說,往往半數已是末期,有3成患者局部晚期,因腫瘤已侵犯到附近的大血管,無法手術切除,只剩2成可開刀,台灣的狀況跟美國差不多。
他指出,胰臟癌的症狀多數是血糖變高,尤其50歲之後才得糖尿病者,就有可能是胰臟癌造成,再來就是體重減輕,接下來會出現黃疸、腹痛,甚至背痛,很多人都是直到此時才確診。
田郁文說,50歲以上民眾如果診斷出糖尿病,且體重變輕,建議儘快就醫檢查,不過,近年來胰臟癌發生人數增加,出現年輕化趨勢,仍須注意。
儘管胰臟癌無法有良好的預防方式,但田郁文表示,鎖定高危險群做詳細檢查也能早期揪出,高危險群包括遺傳性基因突變者、遺傳性胰臟發炎者,尤其胰臟癌患者的一等親應每年固定接受檢查,檢查方式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內視鏡和超音波等。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癌症蟬聯國人10大死因榜首41年,COVID-19躍居第3名,年輕人自殺率回升到疫情前
- 降低日後癌症風險,年輕人現在就應該做的五件事
- 台灣團隊開發蛋白組合試劑,一滴血測出未來5年肺癌復發率
- 為什麼有些「老菸槍」抽到死都沒得肺癌?科學家發現可能原因
- 《肺癌的預防與治療》:我們的肺就像是「海綿」及「濾網」,哪些生活習慣最傷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昱晴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