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簽署自動駕駛合作聲明,盼中國數據傳回德國

(中央社)德國和中國16日簽署「關於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德國希望該聲明能使汽車製造商能夠將數據從中國傳輸到德國。此前中國對將智慧汽車數據傳輸到國外有嚴格規定。

綜合《路透社》和中國媒體報導,德中於4月16日,在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和中國總理李強的見證下,德國聯邦數位及交通部部長維欣(Volker Wissing)、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次長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與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共同簽署「關於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

根據這份聲明,德國和中國將共同制定合作標準和規則,管理企業開發自動駕駛時產生的數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表示,此舉將節省開發和生產資源。

去(2023)年,北京當局收緊汽車產業的數據規則,並提議禁止中國智慧汽車直接將數據傳輸到國外,迫使他們轉向使用國內雲端服務。

包括大眾汽車中國區總裁在內的歐洲商界領袖對中國向歐洲傳輸資料的限制表示失望,因為這些限制比歐洲向中國傳輸資料的規定更加嚴格。中國對國內數據管理採嚴格監管,多數行業在將數據轉移到國外前必須申請許可。

不過中國監管機構後續態度有所軟化,因為企業抱怨法規缺乏明確性,且會使他們的業務更加繁瑣,並造成負面影響。

在此聲明發布的同時,歐盟和美國正擔心中國技術進入其市場並在當地收集數據可能存在安全風險。華盛頓2月才對中國汽車進口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展開調查。

德國方面表示,此次聲明將為數據傳輸提供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他們強調尚未達成共識,並主張這將為德國和歐盟企業在該領域帶來實質改善。

目前自動駕駛汽車收集的數據,包括透過雷射雷達和感測器收集乘客和駕駛行為以及周圍環境的大量數據,此外還會透過與手機和其他設備連結收集其他駕駛數據。

蕭茲訪中後,分析:中歐關係心結在俄烏戰爭

(中央社)德國總理蕭茲赴中訪問對於中歐關係走向影響力有多少?中國學者剖析,中歐除了經貿摩擦外,延宕2年多的俄烏戰爭更是問題關鍵,中國必須因應歐洲國家的「心結」。

蕭茲率多名企業家赴中訪問,為期3天,16日晚搭機返回德國,這是蕭茲自2021年12月就任總理以來第2次訪問中國。中國媒體對於這趟訪問帶來相關影響的討論熱度持續。

《澎湃新聞》17日報導引述上海外國語大學歐洲研究負責人胡春春的看法表示,蕭茲訪問是成功的,他穩住了中德彼此聯繫,沒有讓雙邊關係下滑;中國也必須了解,德國、歐洲在政治、經濟遇到困難,尤其是對中國技術快速發展的恐慌,這是中國在國際關係上的新課題。

胡春春分析,德國汽車製造是強項,有其自信,整體表現出可以在競爭中求進步的態度,這有別於法國等國採取保護性措施;德國汽車企業在中國利益巨大,倘若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構成中歐貿易爭端,德國利益勢必受損。

部分專家認為,蕭茲訪問中國彰顯了務實主義,這有機會影響中歐關係往好的方向發展;中歐關係主要依靠德、法「雙引擎」,如果德國可以與中國務實合作、取得成果,接下來法國也會跟進。

胡春春認為,中歐關係除了雙方近期經貿領域摩擦外,無法避開不談的是俄烏戰爭,這是心結所在;蕭茲訪問期間,也有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交換烏克蘭議題意見,「中方在烏克蘭危機上的表態以及中德達成的一些共識,在某種意義上是基於戰爭目前形勢、結束這場衝突的唯一理性方案」。

《澎湃新聞》報導提到,有不少外國媒體認為,蕭茲訪中行程結束後,中國與歐洲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有更多高層互動,預計雙方將針對地緣政治、經貿等問題深入溝通;歐洲經濟緩慢復甦,以及對於俄烏戰爭、川普(Donald Trump)在美國總統選舉捲土重來的擔憂,正在推動歐洲與中國走得更近。

中國歐盟商會:歐中貿易摩擦可能變成全面貿易戰

(中央社)德國總理蕭茲甫結束訪中,位於北京的「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表示,隨著保護主義浪潮高漲,若繼續沿目前方向前行,可以預見,「火車事故將會發生」,歐中貿易緊張可能演變成全面的貿易戰。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近日報導,中國為扭轉經濟前景,正將廉價商品運送到全球各個角落,這是繼20多年前中國衝擊全球製造業之後,對全球又一次規模數以兆美元計的考驗,「中國衝擊2.0」來了。

而美國及歐洲近來高分貝關切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先前訪中時,警告中國不要透過大量生產廉價商品來刺激經濟。近日訪中的蕭茲也強調必須公平競爭,不能存在產能過剩、傾銷等問題。

《美國之音》18日報導,彥辭(Jens Eskelund)表示,對歐中雙方貿易存有擔憂,如果歐洲和中國領導人不加強對話,就可能會出現脫鉤。

彥辭指出,歐洲不能接受構成歐洲工業基礎的產業,因價格過高而被擠出市場的事實,「那時貿易就成為一個安全問題,我認為這在中國可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他提到,中國歐盟商會發現中國「全面產能過剩」,無論是化學品、金屬還是電動車領域。「接觸的公司幾乎沒有不面對這個問題的」,這些過剩的產能將在未來幾年內衝擊市場。

他說,「火車事故尚未發生,但如果我們繼續沿著18日的行進方向前行,我們可以預見,火車事故將會發生。」

彥辭說,領導人需要坐下來探討如何避免這成為一場全面的貿易戰。情勢已經越來越迫在眉睫了,必須改善市場准入問題。

歐盟已對中國製造商是否在市場上傾銷電動車等補貼商品展開了多項調查。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