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領袖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東南亞之行,繼印尼之後於9日抵達東帝汶,先是在首都狄力(Dili)主教座堂會見信眾,10日則在塔西托魯(Tasitolu)海濱公園舉行戶外彌撒,並以葡萄牙語、德頓語Tetum和其他五種當地語言誦讀經文,而雖然室外溫度高達攝氏32度,卻依舊吸引約60萬名教友參與聖事。

人口有130萬的東帝汶是亞洲最具代表性的天主教國家,因著過去葡萄牙殖民的背景,天主教教友佔了百分之90,而教宗方濟各的造訪,也讓人回想起35年,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1920-2005)與東帝汶獨立運動的連結。

(教宗方濟各10日在東帝汶狄力海濱公園舉行戶外彌撒。)

挑戰印尼鎮壓東帝汶的陰影

1976年印尼入侵東帝汶後,多年來對東帝汶人民鎮壓不斷,1991年「聖克魯斯屠殺事件」更是震驚全球,據國際特赦組織和人權觀察統計,在印尼統治的20多年間,約有20萬東帝汶人民在暴力衝突事件中喪生。

1989年10月12日,就在東帝汶被印尼佔領時期,正在訪問印尼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突然決定要訪問東帝汶。

在若望保祿二世抵達東帝汶首都狄力機場時,首先就面臨一項外交困境,因為若依教宗過去親吻訪問國土地的傳統,就表明這是個擁有主權的國度,勢必會引發印尼的憤怒,甚至可能會派兵鎮壓。結果,當時若望保祿二世改為親吻一個被放在地面軟墊上的十字架,而這「兩全其美」的巧妙安排,讓東帝汶現任總統霍塔稱若望保祿二世是「外交天才」

1989年10月12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右二)抵達東帝汶首都狄力,在舉行彌撒前向身穿傳統服飾的東帝汶人民贈送小禮物。

Photo Credit:Gettyimages

1989年10月12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右二)抵達東帝汶首都狄力,在舉行彌撒前向身穿傳統服飾的東帝汶人民贈送聖物。

若望保祿二世當年的訪問行程,包括在有血腥鎮壓歷史的塔西托盧舉行彌撒,講道中也譴責侵犯人權的行為,告訴東帝汶人要「堅定信仰」,因為他們是「世界的鹽和光」,並承認他們一直是「仇恨和鬥爭的受害者」。

由於東帝汶正處於被他國所佔領,因此若望保祿二世的訪問極具意義,而東帝汶也在教宗離開後,爆發了訴諸獨立的和平抗議行動,當地天主教教會更帶頭捍衛東帝汶的自由。

(若望保祿二世1989年訪問東帝汶的畫面)

其中東帝汶天主教教會的代表人物便是貝洛主教(Carlos Filipe Ximenes Belo,1948-),當時即便生命受到無數次威脅,他仍以非暴力抵抗的方式發聲,1989年更遊說聯合國安排東帝汶舉辦公民投票,而因著他對東帝汶獨立所做的努力,1996年和霍塔(José Ramos-Horta,現任東帝汶總統)共獲諾貝爾和平獎。

遺憾的是,貝洛主教在2022年被荷蘭媒體披露90年代曾性侵未成年男性,梵蒂岡也對此事件回應,表示2019年收到舉報,並於2020年對貝洛執行禁令,包括禁止他接觸未成年、限制行動與職務,以及禁止他與東帝汶慈幼會有所接觸,教宗方濟各也在這次出訪行中,向東帝汶當局呼籲解決「各種虐待行為」,以「保證所有年輕人擁有健康、和平的童年」。而貝洛的性侵事件,不只是對東帝汶天主教教會造成傷害,也對東帝汶獨立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信仰「軟實力」與東帝汶獨立

作為首位對東帝汶進行正式訪問的國家元首,若望保祿二世1989年訪問的舉動,讓全世界開始關注這個位於東南亞小國的困境,也被視為東帝汶在2002年獲得獨立的起點。

1999年,聯合國發起東帝汶獨立公投,民眾以壓倒性多數投票支持從印尼獨立,讓東帝汶終於在經歷24年的抵抗後,於2002年5月20日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

2019年,在紀念若望保祿二世訪問東帝汶30週年的彌撒後,東帝汶主教阿馬拉爾(Norberto do Amaral )表示「從那時起(若望保祿二世訪問),世界開始了解東帝汶爭取獨立的鬥爭。教宗非常熱愛這個國家,作為天主教徒,我們也必須作為天主的孩子,努力實現改變、團結與和平。」

參與彌撒的總統霍塔也表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30年前的訪問,是他想直接傾聽人民的呼聲和鬥爭的一種方式。」他指出,儘管印尼軍隊大量駐紮,年輕人的示威活動仍在若望保祿二世主持彌撒後得以推動。

1989年10月12日,東帝汶獨立陣線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首都狄力舉行的彌撒中呼籲人權。

Photo Credit:Gettyimages

1989年10月12日,東帝汶獨立陣線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首都狄力舉行的彌撒中呼籲人權。

而因著東帝汶人對若望保祿二世的感謝,2008年還在首都狄力打造了一尊六公尺高的若望保祿二世雕像,東帝汶第一所天主教大學也是以若望保祿二世命名。

豎立於東帝汶首都狄力的若望保祿二世雕像。

Photo Credit:Gettyimages

豎立於東帝汶首都狄力的若望保祿二世雕像。

其實這已非若望保祿二世首次用宗教的力量對抗強權,被視為「推翻共產主義教宗」的他,同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1911-2004)被《時代》雜誌作者伯恩斯坦 (Carl Bernstein)稱為對抗共產主義的「神聖同盟」。《Reason》資深編輯史萊德(Stephanie Slade)也寫到,1979年,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回到祖國波蘭,在機場下機並跪地親吻波蘭土地的那一刻,就可說是蘇聯解體的開始:從倡導非暴力政治活動、協助波蘭團結工聯,到1980年代毫不掩飾支持波蘭民族主義,最終促成1991年蘇聯的和平解體。

(若望保祿二世與美國前總統雷根在阿拉斯加的會面)

 

信仰的「軟實力」能否擊敗仇恨和壓迫?已故作者瓦爾斯(Joaquin Navarro-Valls)在今年出版的回憶錄《我與若望保祿二世的日子》中就寫到,雖然教宗的真正使命是牧靈,而非為解決當地政治問題,但當若望保祿二世赴雅加達與印尼總統蘇哈託(1921-2008)會面時,仍直言「不要在尋求政治團結的過程中忽視人權」。

相隔35年,教宗方濟各在本次訪問東帝汶旅程中會見了總統霍塔,讚揚人民從印尼27年佔領中恢復獨立的毅力,表示:「東帝汶經歷多年的苦難。從那時起,這個國家能再次崛起,找到了一條和平之路,並開啟一個新的階段。」也感謝東帝汶人民選擇在一個「天涯海角」的國家,擔任「福音的中心」。

而對於教宗的來訪與建國所歷經挑戰的歷史,東帝汶樞機主教卡爾莫(Virgílio do Carmo)接受《EWTN》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22年後,東帝汶人民並沒有完全忘記他們所經歷的傷害和死亡,但「和解成果為我們現在的和平、快樂的關係做出了貢獻,並和印尼一起享受。」

「作為天主教徒,我們需要確認如何成為和平的建設者,繼續建立愛、寬恕,這是我們仍需要努力的。」

然而,不只是對和平與主權的追求,或民眾見到教宗的雀躍之情,東帝汶在未來仍有諸多課題待解決。首先東帝汶目前70%以上的收入依賴石油基金,而該基金預計將於2034年耗盡,國家也正面臨貧窮與高失業率的挑戰,另外基礎建設不足,尚無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統的願景,來支持不斷成長的人口與創建一個功能性首都;在政治上,權力仍掌握在少數人手上,未有新的領導層出現。以上這些新舊困境,是教宗方濟各在刮起一陣「教宗炫風」後,東帝汶人民所依舊要面臨的現實問題。

(天主教領袖教宗方濟各在東帝汶的訪問畫面)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