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大量引進外籍勞工以來,台灣有將近10分之一的勞工,76萬3381人是外勞。這個直接影響,就是資方無需調整薪資與就業環境,只需以相對第三世界高出數倍的基本薪資,吸引移工,減少營運成本。
11月8日,台灣勞動部宣布,台印雙方最近召開首次工作會議,並達成多項共識,開始引進印度勞工。初期以傳產製造業優先,首批引進1000名勞工,其中5%採直聘制度,未來也將定期召開工作會議。
早在今年2024年2月16日,台灣及印度以視訊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MOU),繼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之後,印度將成為台灣第5個移工來源國。當時引發台灣青年反彈,透過內政部平台,連署要求廢除MOU,並上凱道抗議。但台灣政府無論藍綠都重商輕勞,所以在藍綠支持下,還是輾壓而過,開放引進印度勞工。
就台印MOU的13條內容來看,共有13條,包括開放行業及人數由台方決定、印方保證印度移工遵守台方法規、雇主及勞工應履行勞動契約義務、印度勞工健康檢查、勞資爭議依台灣法律解決、保障印度勞工在台權益、共同防制人口販運、共組聯合工作小組等……看來與東南亞移工的備忘錄相同。
歧視疑慮與輿論反彈
而勞動部初期開放印度東北部七個邦(Seven Sisters;暱稱「七姐妹邦」)的印度移工來台,理由是膚色跟飲食習慣與台灣相近。南印的諸多部族皮膚偏黑,而台灣人向來歧視第三世界的有色人種,所以勞動部做此決定。這也引發學者抱怨,認為台灣應該「不以種族歧視的角度來篩選移工」,但猶如狗吠火車,毫無作用。
至於首批印勞何時來台,勞動部表示,希望越快越好,但台印仍須就法規、系統驗證等細節,進行多方討論。以日本引進印勞的經驗,前後大概需時一年,所以認為沒那麼快,現在只是確認會引進而已。
而引進印勞的新聞,也在台灣社群媒體上引起極大反彈。台灣民眾對此極其反感,理由有三。一是開放印勞會讓台灣勞工的就業情況,雪上加霜。二是印度在2012年巴士性侵案後,以「女性地獄」的惡名,紅遍全球。台灣無論男女都擔心,印度勞工會在台灣進行大量性侵女性的事件。三,則是傳統觀念歧視收入不如台灣的有色人種,以及因為民族優越感,歧視日、韓之外的所有亞洲國家。
引進印度勞工到底對台灣社會有何影響?姑且不談文化因素的後兩點,估計還在於勞工機會的被剝奪感。這是台灣人反對印勞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