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真的是一個地球村?若然,我們何以對不同鄰居厚此薄彼?

當巴黎遭遇恐怖襲擊之時,黎巴嫩與伊拉克也發生自殺式恐襲,死傷人數眾多。然而,前者引起各國政要聲援,各地人民組織活動支持法國,社交網絡上更是一片紅白藍旗,但中東局勢得到的關注卻非常少。

於是,有人質疑這種大小眼:是富裕國家的人命比較值錢?是我們跟法國比較「熟」,因此有切膚之痛?還是,中東反正長年打仗,流血已非新鮮事,但巴黎恐襲卻是意料之外,因此世人的注目是理所當然?更有人批評,對中東持續的戰火不聞不問、卻換頭像撐法國的行為是偽善的,這指控合理嗎?

美國很近,柬埔寨很遠?

兩個月前,我在「新聞學導論」的課堂上談到歐洲難民時問學生:難民之所以要逃亡,是因為國家有戰亂,但為何新聞只見大量難民湧進歐洲的畫面,很少看到敘利亞的戰亂情況?是的,我們對不同國家的差別待遇,其實也是個新聞傳播學的問題。

任何讀過「新聞學導論」之類課程的人,都不會對「新聞價值」(news value)這個概念感到陌生。所謂新聞價值,就是衡量一則新聞是否具有價值、讀者會否感到興趣的標準。而其中一樣重要的新聞價值,就是接近性(Proximity),即是一則新聞跟當地讀者的接近程度。

這個新聞價值很容易理解:例如一般台北讀者關心高雄新聞多於香港新聞,關心香港新聞又多於新加坡新聞。當其他條件相若(諸如事件的嚴重性或異常性),新聞發生的地方越接近讀者,新聞價值就越高,越有可能被大篇幅報導。但是,在這標準下,為什麼我們常看到英美新聞,卻很少看到跟我們接近得多的柬埔寨或印尼的消息?因為除了地域距離,心理距離也很重要。

雖然美國比柬埔寨遠得多,但我們心理上卻覺得跟美國比較接近。我們都喝可樂,都吃麥當勞,都看好萊塢電影;我們都知道紐約有自由神像、三藩市有金門大橋;我們見歐巴馬的頻率有時比家人還高。相反,我們對柬埔寨知之甚少。同理,對台港澳人來說,東京感覺上比中國長沙更接近,而倫敦感覺上又比印度孟買更接近。這就是心理距離。

看新聞也要親疏有別?

以這次巴黎恐襲為例,巴黎是歐洲大都會,是旅遊勝地,是品味與精緻文化的代表,而法國雖然國力大不如前,但仍堪稱歐陸大國。我們跟巴黎有心理上的接近,因此對法國的大新聞感到興趣,但卻對無日無之的中東戰亂漠不關心;一句「親疏有別」,彷彿可以解答一切疑問。然而,這種態度卻無助於我們了解今天的世界局勢。再者,我們為何感覺跟誰親、跟誰不親,其實又不是那麼自然的事。

「親疏有別」這四個字可以解釋剛才那個關於難民的問題:敘利亞爆發內戰多年,但因為心理距離遙遠,我們從來不關心,或只是略知一二。然而,當難民逃命前往歐洲,為歐洲各國帶來煩惱,我們才因為跟歐洲比較「熟」,心理距離接近,然後去了解。而相關新聞的焦點,也不是某些中東國家為何長年陷於戰火,現在戰況如何,而是──慘了,難民湧至,歐洲國家好頭痛,怎麼辦?主流傳媒的新聞很少分析問題源頭,關心的不是中東何去何從,而是歐洲如何應對大批難民。

箇中原因,是我們接觸到的國際新聞多半來自歐美的大通訊社及大傳媒,諸如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紐約時報》、《泰唔士報》等。這些傳媒以他們的視角與觀點報導國際新聞,提供西方世界的視角。當我們接收這些資訊時,其實也在用他們的目光看世界。倒不是說他們一定有陰謀或會扭曲事實,而是他們難以避免地帶有歐美觀點,甚至是某種中心主義。

因此,難怪我們長久以來看到的國際新聞多見美軍出兵中東,而少見中東人命傷亡,多見iPhone新型號,少見中東女性慘況,甚至,我們在新聞見到英國小狗趣聞的機率,都可能比見到中東國家的內戰為高。當然,我們也不是全然被動的,西方先進國家的新聞也是我們主動追看的。歐美的新知,我們學得很快;我們跟美國人同步用最新款手機,同步看最新的好萊塢片。同時,他們的局限,我們也照單全收,諸如長期對中東世界的忽視或誤解。我們的視野,我們的世界觀,就是由此而來。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地球被分成兩個世界

當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明明存在巨大缺口,很多人卻仍在盲目信仰一套關於「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美麗說辭,深信在全球化之下,因為資訊科技與交通發達,地球已成了一個村,我們不分國界,無分彼此。

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忘了,世界之大,有些國家是被慾望的(如日本或法國),但有些國家是被視為隱形的(有誰知道伊朗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有些國家的新聞是我們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誰不想緊貼美國的最新科技?),有些國家的新聞則全無實用價值(熟知中東局勢究竟對一個香港上班族有什麼好處?)。

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今天的世界絕不是一個地球村,小小的地球被分為兩個世界:一個是被慾望的文明先進世界,越接近這個世界,我們的生活資本就越多;另一個世界有落後又戰火不斷的國度,也有終日被飢荒與疫症摧殘的地方,然而,我們彷彿可以對這世界一無所知而仍然活得很好,因為那是「另一個世界」。

今天世界的問題極度棘手,要用很多的政治智慧與經濟策略去改變。其中,資訊不平衡也是問題癥結之一。如果我們對於某些國家的問題連根本認識都沒有,關心又從何談起?如果我們對某些現狀背後的歷史脈絡一無所知,討論又如何開展?如是,兩個世界之間,又如何有真正的橋樑?

執筆之時,Facebook正掀罵戰。平心而論,換頭像的舉動既是出於好意,而質疑者對於中東長期被漠視感到揪心著緊,也是人之常情。問題癥結,始終是我們無法平衡地接觸各國各地的資訊,因此,我們也是「不知者不罪」。

把法國看成是親密近鄰,並非壞事,然而,如果中東永遠是我們不必關心的另一個星球,卻也是一大問題。因為歸根究底,無論我們關心與否,中東的問題始終會成為我們的問題──就像今天巴黎的慘況。要做世界公民,就要掌握世界大勢,而這項改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的浩大工程,一定不可漏掉對媒體生態的反思與改革。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