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街10號換人入主

今年6月23日舉行的英國脫離歐盟公投,最後脫歐派跌破大家眼鏡以52%對48%的些微差距勝出,不僅造成全世界震盪,也讓大力主張留歐的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負起政治責任,宣布請辭下台。

由於脫歐公投剛落幕,各界曾一度看好前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代表」脫歐陣營競逐大位,不料其公投期間重要戰友,時任司法大臣戈夫(Michael Gove)突然宣布參選,使得強森「無法勝任領袖職」、「無從團結保守黨與國家」的問題被放大檢視,可能是壓垮他首相夢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強森宣布不角逐黨魁一職。

最後共有五位候選人參加黨魁選舉,兩人支持留歐,三人力挺脫歐。第一輪投票結果,時任內政大臣梅伊(Theresa May)獲得過半的50.2%黨籍議員支持,遙遙領先第二名候選人達30.1%,而在第一輪被淘汰的福克斯(Liam Fox,脫歐)和宣布退選的克拉布(Stephen Crabb,留歐)均表態支持梅伊,讓梅伊在第二輪黨籍議員投票一舉拿下60.5%支持度,反倒是盤算成為脫歐代表的戈夫僅得到14%支持,落居第三名遭到淘汰。

照制度設計,原本剩下的兩位候選人將經由黨員投票後決定誰勝出,但《泰晤士報》(The Times)在7月9日報導同為女性的李德森(Andrea Leadsom)居然在梅伊沒有兒女的議題上大作文章,讓李德森於11日宣布退選,留下梅伊成為唯一候選人,同額競選狀況下得以直接於同日當選,並在13日赴白金漢宮晉見女王,接受邀請成為英國新一任首相。

執行傳統任命儀式Kissing Hands。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執行傳統任命儀式Kissing Hands

誓言團結國家的新首相梅伊

梅伊畢業於牛津大學,畢業後首先服務於金融體系,曾在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英國中央銀行)工作六年。1997年她首度進入國會,先後在影子內閣受過相當完整的「內政領域」歷練,舉凡教育、勞動、交通、文化、媒體、體育、年金等。2010年保守黨重新贏回政權,梅伊接受卡麥隆任命出任內政大臣(Home Secretary),並成為六十年來在位最久的內政大臣。

進入國會的二十年來,梅伊給外界觀感是一位沉著穩重、堅定立場、聰明謀略的政治人物,她不輕易顯露情緒,走的是務實路線。雖然這樣的個性某種程度來說與前一位女性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相似,但她們最大不同點在於,民意對柴契爾夫人愛恨分明,國內分裂是伴隨而來的嚴重問題;而梅伊雖然個性也較為剛強,引來許多批評,但她卻能求同存異、試著凝聚共識,團結國家,整體來說可能更像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是個符合時代潮流,較不極端的右派領袖。

繼任首相後,她在於唐寧街10號首相府對媒體發表簡短談話,居然讓筆者有種工黨首相之錯覺。這幾年來英國經濟復甦表現不差,在G7中名列前茅,但背後卻有利益集中於權貴的質疑。梅伊從庶民角度出發,利用其女性特質感性地討論出身、貧富、膚色、性別、年紀等平等權,這些平等雖然形式上受法律保障,但不可避免地仍常見於社會各個角落。梅伊誓言政府要讓英國成為一個為所有國人服務的國家,而不是少數階級的利益,她深信唯有這樣才能讓英國真正團結。

誰?擔任外交大臣的居然是強森?

就任後,梅伊迅速地在兩天內確認政府人事布局。其中首相左右手-財政大臣(Chancellor of Exchequer)交由哈蒙德(Philip Hammond)出任(英國內閣的副首相並非常設職務,傳統與實務來講內閣第二號人物是官邸於唐寧街11號的財政大臣)。哈蒙德與梅伊同在1997年進入國會,兩人私交不錯,2011年與2014年他分別在卡麥隆內閣擔任國防大臣與外交大臣。處理傳統國安議題經驗豐富,應該也是對外歷練稍微缺乏的梅伊看中他的主因之一。

內閣人事中最跌破大家眼鏡的莫過於任命強森擔任外交大臣。強森進入政壇後被歸類於「大砲型人物」,時常語出驚人對國內外發表許多政治不正確言論,個性不拘小節到令人匪夷所思,是媒體寵兒,卻也常替他惹來風波。讓人憂心的是,八年倫敦市長任內,強森確實有所建樹,讓他擁有不錯的民意支持,但他從未在內閣中擔任官職,外交體系又特別注重禮節與謀定,偏偏這些都不是強森的特質,過去的發言又不時得罪他國政要,讓各界替這項人事任命捏了一把冷汗。

就任後首度前往辦公室的強森(右)

Foreign Office

就任後首度前往辦公室的強森(右)

國防大臣由卡麥隆內閣的法隆(Michael Fallon)續任,由於五年一度的國防安全戰略報告(Strategic Defense and Security Review)已於去年底完成,報告內處理了非常多重要議題,短期內大致不會有變動,前朝大臣續留相信是訴求軍事關係的穩定。

國際貿易大臣則由此次黨魁選舉第一輪就被淘汰的福克斯擔任。另外受到大家關注的是,梅伊創設了脫歐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xiting the European Union)專責處理相關事務,並任命年近七旬的資深議員戴維斯(David Davis)。這項決策也讓強森雖然擔任外交大臣,但在脫歐議題上被架空不少,無法親自統籌。

One Nation, Together, we will build a better Britain

綜觀新政府的高層對外人事,首相、財政大臣、國防大臣傾向留歐;外交大臣、國際貿易大臣和脫歐大臣是脫歐派即可看出,與其說「脫歐派捅出的摟子自己負責」,不如說梅伊想要撫平因為公投所造成的分裂。這幾年來,英國連續舉行蘇格蘭獨立公投與脫歐公投,儘管是直接民主的展現,然而兩個議題民意差距並不顯著,卻讓國內處於對立情境。尤以脫歐公投更是如此,因此梅伊雖然出身留歐陣營,修補裂痕,帶領國家一同向前走,才是身為首相的第一要務。

圖4:脫歐公投結果,待修補的國家分化問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脫歐公投結果,待修補的國家分化問題

脫歐公投結果一出,短期內對英國、歐盟、全世界都是弊大於利,國際局勢再度置於不確定狀態,甚至連關係沒有很深的台灣都深受影響。不過,長遠來看,脫歐結果對英國是好是壞,將有賴政府努力予以塑造,此時唐寧街10號由梅伊入主,相信英國將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未來,就如同她所說的:

We are living through an important moment in our country’s history, following a referendum we face a time of great national change, and I know because we’re Great Britain that we will rise to the challenge. As we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we will forge a bold new positive role for ourselves in the world, and we’ll make Britain a country that works not for the privilege few but for every one of us, that will be the mission of the government I lead, and together, we will build a better Britain.

後記:工黨內部的混亂

短期內英國政壇除了執政的保守黨進行權力更迭外,最大在野黨工黨也正面臨黨魁挑戰。現任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在去年上任,起初他並不是一位「主流」候選人,因為自從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遵循獨立於傳統左派、右派以外的「第三條路」(Third Way)以來,「新工黨」(New Labour)的政黨意象影響近二十年,從布萊爾、布朗(Gordon Brown)至米利班(Ed Miliband)均大致如此,不過柯賓卻是一位偏向光譜極端的左派政治人物,政界支持度不高,在許多重要議題上團結工黨的領導力也有限。

因此脫歐公投後,黨內人士開始指責柯賓未全力替留歐派宣傳,七成五的黨籍議員對他投下不信任票,接近八成影子內閣成員請辭,但就算面對這樣的挑戰,柯賓也堅持絕不辭職。直到黨內不信任案程序完備後,工黨黨魁選舉確定於今年秋天舉行,目前表態的候選人中,以伊格(Angela Eagle)獲得最多議員支持。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