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寂》中出現的所有角色,原來都被一個龐大的預言所掌握。他們不是沒有掙扎過,每一個人都曾經進行不同形式的掙扎,只不過到了小說結尾處,好像他們所有的掙扎都是徒勞。
文:楊照
上帝所開的玩笑
最早讀到《百年孤寂》的拉丁美洲讀者被賈西亞.馬奎斯感動的,就在於他勇敢地碰觸了他們內在的集體疑惑,疑惑:為什麼無論他們如何努力,拉丁美洲國家的歷史好像都在繞圈圈?賈西亞.馬奎斯不只是用時間的主題、時間的循環寫法來凸顯拉丁美洲人民這種無奈的感受,他最後還給他們強烈的一擊──那就認命吧,因為我們的歷史的背後,早已有一個文本寫好在那裡,我們不過就是照著這個已被寫好的預言,反覆重演寫好的劇本。
所以人是什麼?至少對活在拉丁美洲的人呈現的意義是:你感覺到自己在和周遭環境抗拒、搏鬥,你感覺到自己在這過程中有輸有贏,這個時候革命起來,那個時候革命被壓制了;此時自由黨執政,彼時換成保守黨執政。然而這一切終究都是假的。唯一真實的是遺稿中早已寫定的預言。那個更巨大的,控制所有人命運的力量。
《百年孤寂》這本書為什麼立刻在拉丁美洲成了暢銷書?因為它以一種勇敢且複雜的方式,表達了拉丁美洲讀者原本就在心頭不斷迴盪的悲觀懷疑,老是覺得好像沒有什麼堅實的根基可供站立,所有的變化、所有的努力,都是表面的浮浪,總有力量要把人與事拉回到似乎已經看過、甚至已經經歷過的一個點上,取消所有曾經做過的,以原本就存在的狀態作為結局。
《百年孤寂》是一本悲觀之書,而且是一本極度悲觀的書,賈西亞.馬奎斯的勇氣就在於講出了拉丁美洲人民依迴懷疑,但是不願講、不敢講、不知該怎麼講的話。賈西亞.馬奎斯用小說說出了:「這是本來就寫成的腳本,上帝就是在折磨我們,我們的所有一切,我們的一生、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奮鬥,都不過是一連串上帝對我們開的玩笑。」
《百年孤寂》藉由六代、一百年邦迪亞家族故事,展示給拉丁美洲的讀者看:「沒錯,就是這麼回事。真的就是早被寫定了,我們沒有任何機會,也沒有任何其他可能性。」沒有比這個更悲觀、更絕望的態度了。
慾望帶來腐蝕與敗壞
用悲觀的態度回頭讀《百年孤寂》,我們會在小說裡挖掘出許多令人怵目驚心的現象。例如說,我們突然之間了解了:邦迪亞家族六代,一代又一代發生的奇特事蹟,內在有一個神祕不可解,但幾乎不曾改變的模式,那就是只要愛情來了,只要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只要人開始繁殖下一代,文明就遭殃。
書中最後一百頁,寫了另一個Amarnta的故事。這是少數重複出現的女性名字。這個亞瑪倫塔從歐洲受教育歸來,嫁了一個有錢的老公,他們竟然回到馬康多,將歐洲文明的秩序、習慣一起帶回到馬康多來。然後她先生賈斯登就老是在等待,永遠等著飛機──另外一項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徵──被運送到馬康多,可是無論如何就是有各種不同的差錯阻止了飛機到來,賈斯登只好一直等下去。
亞瑪倫塔要把歐洲文明移植到馬康多,這就使得她很有當年易家蘭的味道,我們會以為易家蘭的角色將要傳遞給隨她命名的第五代這個女人身上,幻想著亞瑪倫塔會著手重建邦迪亞家族,由她來維繫其秩序,構造起了一個新的文明。
亞瑪倫塔很堅毅,而且很勤勞,然而就是有一股巨大的破壞力量一直在旁勾引她離開這條道路。那是她的外甥倭良諾,他們兩人因為世系的複雜錯亂而總是搞不清楚彼此的親屬關係。
終究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現:「自從那個下午第一次偷情……」那個「第一次偷情」被賈西亞.馬奎斯寫得真恐怖,是一部無聲的暴力片,倭良諾侵犯了他的阿姨,他弄不清楚這個女人是他的阿姨,而亞瑪倫塔的先生就在隔壁,所以亞瑪倫塔不能發出任何的聲音,安安靜靜的、沉默無聲的激情與暴力流盪。第一次偷情之後,「倭良諾跟亞瑪倫塔繼續利用她丈夫不留意的時刻約會、媾合,不出聲地狂熱做愛……只要他們看到屋裡只有他們兩個人,立刻就會愛得死去活來……這瘋狂的激情,使得她母親在墳墓裡的屍骨都會恐懼得顫抖起來,他們自己則永遠保持無比的興奮。」
我們在書中看到太多這種男女情愛,尤其是激烈的性行為、繁殖的衝動等等與慾望密切相關的事,幾乎毫無例外,隨著激情的、激烈的交媾與繁殖的慾望帶來的,必定是腐蝕與敗壞。
所以接下來我們讀到的是:「亞瑪倫塔迷惘在熱情中,眼見螞蟻破壞花園,蛀蝕屋樑;眼見熔岩侵入走廊,她都不理,只有在螞蟻侵入臥室的時候,才和牠們戰鬥。」然後,「在這些短暫的時日裡,他們所造成的損害比螞蟻還要嚴重;他們破壞客廳裡的家具;瘋狂起來竟然把當年邦迪亞上校跟姘婦在一起睡過的吊床撕成碎片;床墊挖空,把裡面的棉花鋪在地面上……。」亞瑪倫塔變了,原先她是秩序的代表,要在馬康多重建新的秩序,然而被繁殖的衝動和熱情挑激之後,她搖身一變,成了另外一個廢墟製造者。
巨大的命定預言中,閃耀著這個恆常的模式。以馬康多作為拉丁美洲的縮影與隱喻,這裡的人受到詛咒──繁殖本身,就帶來毀滅。繁殖與毀滅永遠hand in hand,攜手並進。在別的文明脈絡下,繁殖、熱情、慾望是創造文明最重要的力量,但在馬康多,在拉丁美洲,繁殖、熱情、慾望卻帶來一切的破壞。慾望的完足、慾望的完成就開始塑造廢墟。
繁殖成為破壞文明的因素
到底為什麼這個家族會這樣?這個家族有幾乎用不完的性與慾望的精神、精力,然而性的、慾望的精神與精力,除了不斷創造出混亂、無法安排的下一代之外,每一次慾望的爆發、慾望的滿足,都帶來破壞的結果。只有少數,而且往往是已經沒有慾望的人,才勉強努力繼續維持著馬康多,以及由馬康多所象徵的拉丁美洲頹敗中的秩序。
慾望本身,繁衍下一代的動機,本來是人繼續一直不斷存在的根本。可是在這本小說裡,在賈西亞.馬奎斯透過這本書所顯現的拉丁美洲文明視野中,卻成了破壞文明最重要的因素。回頭看,易家蘭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易家蘭從小說一開始,就是個沒有慾望的人,她幾乎是這整部小說當中,唯一沒有被繁殖慾望橫掃的人。易家蘭雖然和老邦迪亞生了小孩,但她在慾望上保持冷靜,所以才能維持這個家,保留一點秩序。
將小說讀到最後,讀完了,回頭再看之前遇過、感受過、討論過的角色,又會發現新的意義。再看一次老的亞瑪蘭塔,前面講過:她是個害怕自身熱情和慾望的人,讀完小說我們發現,她竟然至死都保留了處女之身。儘管經歷了那麼多被她自己拒絕的愛情,那最狂熱的愛情,卻因為她拒絕慾望,因為她害怕慾望、害怕繁殖,所以她成為易家蘭之外,另外一個維持家族秩序的力量。
其他每一個角色全都是破壞者,每一次繁殖的慾望、衝動出現,世界就因此垮了一角,只有靠這兩個女人,易家蘭和亞瑪蘭塔勉強去把它補起來。然後新的慾望燃起,又把這個世界撞歪了。繁殖的慾望與衝動變成詛咒,這是顯示在書中,賈西亞.馬奎斯對於拉丁美洲歷史的一番詮釋,開展出一種奇特的視野、奇特的觀點。
超越科學理性的文學之眼
《百年孤寂》中出現的所有角色,原來都被一個龐大的預言所掌握。他們不是沒有掙扎過,每一個人都曾經進行不同形式的掙扎,只不過到了小說結尾處,好像他們所有的掙扎都是徒勞。命中注定只能夠被自己無法控制的繁殖慾望牽引著,一步一步創造廢墟,或是一步一步去將廢墟叫喚出來。這樣的書,很無奈很悲觀,寫出了拉丁美洲讀者內在的無奈悲觀感受。
不過,這本小說卻也不只是單純要傳遞一種悲觀的想法而已,更不是要人們讀了書之後嘆一大口氣得到結論:「反正都是命中注定的,那麼做什麼都一樣,都沒有用的。」
矛盾的小說結尾
不是,不完全是。為什麼不是?因為這本書繞了一大圈之後,留下一組矛盾的尾巴。讓我們將書的結束處再讀一次:「倭良諾看完遺稿的時候,這個鏡花水月的城鎮(或說是幻影城鎮吧)將會被風掃滅,並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而書上所寫的一切,從遠古到永遠,將不會重演,因為這百年孤寂的家族被判定在地球上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
這一句話多麼悲觀也多麼殘酷,這是對於馬康多以及馬康多所象徵的拉丁美洲的一個硬心腸的宣判。宣判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地毀滅,這種不斷製造毀滅的荒謬性質無法見容於這個世界。這一百年,拉美從革命獨立一直到賈西亞.馬奎斯寫作《百年孤寂》的這一百年,示範了一種人類的不可能性(impossibility)與不合理性(absurdity)。人類的不可能性在這裡上演成一齣巨大的荒謬鬧劇,這個鬧劇只能有一個結局,就是讓它從此完全消失──太荒謬、太暴力、太無意義,所以應該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消失,不要繼續危害這個世界。
這最後的句子,顯現賈西亞.馬奎斯認定:這一百年的拉丁美洲歷史是不值得也不可以繼續存留的一段經驗,那是一段充滿殘酷、殘暴、荒謬、狂亂的人類經驗,寧可讓它從此在地球上完完全全消失,對人類會好一點。也就是說,上帝的正確決定應該是照著遺稿預言所說的,不只讓馬康多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將拉丁美洲這百年歷史完全抹平,甚至讓關於這百年的記憶都滅除。沒有了這些人民,沒有了這些經驗,沒有了這些記憶,我們對人的理解會不一樣。除去了拉丁美洲歷史中展現的人的殘暴(atrocity),我們可以對人有多一點的信心,有高一點的評價。
但也就在這件事上,讓馬康多的經驗與意義永遠消散的這件事上,存在著最大的矛盾。預言說:「這個鏡花水月的城鎮(或說是幻影城鎮吧)將會被風掃滅,並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而書上所寫的一切,從遠古到永遠,將不會重演。」錯了!大錯特錯。這個記憶不會消失。為什麼這個記憶不會消失?因為有了《百年孤寂》這本書。
依照遺稿原來的預言,沒有人會知道這件事情。開頭是馬康多被如同虛幻的邦迪亞家族,由老邦迪亞帶著二十六個人開墾,建立起來。結尾則是到了在倭良諾的眼前,一陣風吹過,再也沒有人知道這裡存在過馬康多這個城鎮。沒有人知道老邦迪亞一直到倭良諾這六代人發生的事情,這一百年的事不會在任何地方被記得,不會在任何地方留下記憶,也不會在任何地方重演。不會在任何地方重演就意味著:不會有人在已經消失的馬康多以外的地方,再重新認識這段歷程。
相關書摘 ►《百年孤寂》要寫的,是理性橫掃全球之前的魔幻世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本事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楊照
這本書終於讓我讀懂了《百年孤寂》!
國內專為馬奎斯作品量身打造的解讀專著,
給了我們重讀/初讀《百年孤寂》的理由。
《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就像走進一座迷宮,沿途的路標和風景讓人目眩神迷,大歎滿足,卻往往不知該怎麼出去。迷宮中有許多讓你停下、轉彎,或者原地打轉的機關,都是賈西亞・馬奎斯埋下的伏筆與提示。
楊照拿著線頭,帶領我們走進馬奎斯團團圍繞的迷宮。藉著講述南美洲內戰和政治背景、馬奎斯獨特的童年養成,福克納如何影響了馬奎斯的創作,馬奎斯擔任記者時觀察到的各地荒謬民情……楊照不厭其煩,將所有繁複的線索一一收集,耙梳,引證,指出馬奎斯這部悲觀的命運之書,不僅是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也是一則南美歷史的隱喻。
如果說《百年孤寂》是一部奇書,本書便是解讀此書不可或缺的鑰匙。為《百年孤寂》提供了入口, 深入耙梳了馬奎斯的養成背景,以及拉丁美洲一世紀的命運,搭起閱讀《百年孤寂》的橋梁。
關於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
這塊土地的命運無法改變。這群人的結局已被決定。但有個小說家寫了這麼一部悲觀的奇書,為我們在黑暗中開啟了一絲希望。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百年孤寂》是魔幻寫實主義的最佳代表,為二十世紀文學投下最強烈震撼的奇書。
賈西亞・馬奎斯在這部小說中,寫出了一個活人與死人並存的世界,藉由邦迪亞家族的興衰,反映了哥倫比亞百年以來的紛擾歷史。誠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一切皆有事實作為基礎,《百年孤寂》不但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表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處境,他筆下所描寫的孤寂與徒勞,更深刻地觸及了我們的人生狀態。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