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歐趴
越裔台灣人。通曉越南文和英文,從事各類越南研究,特研究越南茶文化。曾任高中越南語講師,開設新聞越南語課程、演講越南時事點評、媒體環境、留學、傳統音樂與藝術等。以「越南路人」自居,以平凡的民間人身份踏遍越南各地,以茶會友講述一個個越南與東南亞的文化故事。
越南中秋節不烤肉但考驗「愛國」,從孩子們提「五角星燈籠」看背後的政治意涵
越南的中秋節與兒童節相似,越南小孩會提著五角星燈籠逛集市。五角星燈籠的由來可以追溯到20世紀,當時越南共產黨尋求政權和民族的獨立,於1945年發動八月革命,此後六角星燈籠逐漸被五角星燈籠取代,由於五角星燈籠的形體蘊含黨的形象,因此相關政治意識在越南人的生活與成長環境中潛移默化。
農曆7月是越南的孤魂月與盂蘭節,也是目蓮救母故事而啟發的孝親時節
在越南並沒有中元節的說法,而是稱農曆七月為「孤魂月」,較盛大的儀式是慶佛教的盂蘭節。不同於佛、道、民間信仰融合的台灣社會,台灣的寺廟、民間、私人企業、商辦都在中元普渡時大規模祭拜,而越南這類的活動則明顯集中於佛教徒。
阮富仲逝世:打貪「熔爐運動」鞏固越共統治, 「越竹外交」提升越南國際地位
越共總書記阮富仲於7月19日過世,其留下的政治遺產,包括對內打貪的「熔爐運動」,對外打好與大國間關係的「越竹外交」,未來繼任者是否會延續上述路線,仍有許多變數。
從河內西湖畔求字祝春的「杜達」二字,談對越南使用漢字與喃字的小小思辨
越南自1945年以來將拉丁化拼音的越南語定調為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自此走上越南政權與文化的獨立之路,雖然越南語有些漢越字語越化漢詞成分,我也知道「杜達」原為越南文「đỗ đạt」有加官晉爵之意,類似「登科」,但是這個詞寫成漢字,意思就變調了。
問題是「國旗」而非「國服」:麥玉珍穿越南長衫就任立委,為何引發爭議?
台灣首位越南裔新住民立委當麥玉珍,在立委就職日穿著代表越南傳統特色的長衫,為何引發爭議?這絕非台灣人民歧視新住民,而是因麥玉珍長衫上圖騰所蘊含的「國族意義」,與她作為台灣新住民身分的「族群意義」產生衝突,進而造成人們對麥的國家認同產生質疑,從文化問題衍生為政治問題,甚至可以是國防問題。
你知道東南亞與「台灣味」的關係嗎? 《尋找台灣味》再究台灣與東南亞的食農共生關係
《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聚焦於台灣與東南亞之間食農方面的議題,以學術研究為出發點,轉化為社會大眾容易理解的田野故事,以及對東南亞食農的疑慮可得到進一步的思索。
採訪《尋找台灣味》團隊:純真台灣味未必只在島內,還有廣闊的東南亞土壤裡
許多台灣人帶著自家的農業技術來到東南亞高地,以台灣人的方式生產台灣農產,因此許多來自東南亞的農產都能在台灣被發現與消費,所以台灣呈現的飲食面貌是多元的。
旅居東南亞的台灣人如何掌握防疫資訊?關注外交部官網,也要學好當地語言
台越互動頻密,在當地工作應多加註意當地相關政策訊息,同時應多練習在地語言,找到正確資訊來源管道,多與當地人接觸交流,入境先問俗、讀政策,在關鍵時刻就能運用所學排除危難。
越南河內鉢場瓷器村,一趟已綿延千年的文化之旅
受到中國文化影響,越南首都河內附近產生了瓷器生產聚落,即從西元十一世紀越南李朝建國後,綿延至今的鉢場瓷器村(làng gốm Bát Tràng),如今已是國際遊客熱門的旅遊景點。
公費生談負笈東南亞:往新南向國家留學可行嗎?
台灣對留學已有既定印象,負笈新南向國家又是一個新的方向,因此關注到教育部有新南向國家公費生訊息的人並不多,過去甚至有部分新南向學門無人報考。
越南茶的4大種類:代表越南族群、文化、歷史的茶品有哪些?
「越南茶」不單只是「以台灣技術在越南土地上種植、製作、產出、回銷台灣」這類台式烏龍茶,而是隱含越南的代表性,包括越南族群、文化、歷史,和具有時空的深度和廣度。
關於「川金二會」的三個討論:越南是扮演民主與社會主義國家的中介者嗎?
20世紀東亞國際面臨相當劇烈的動盪。進入21世紀,越南的北緯17度線已經成為歷史概念,而兩韓之間的北緯38度線是否能被跨越,美朝第二次會面的歷史時刻,成為當代東亞國際關係中關注的焦點。
「在台印尼媽媽」殺人案的反思:面對新住民不該報喜不報憂,或假裝看不到衝突
同樣是新住民家庭,筆者比該新聞慘況幸運得多。或許應當感謝家父與奶奶,從來未曾因家母的來處產生鄙夷的情愫,而是以「一家人」生活為目標共同奮鬥。
【採訪】越南國家文藝獎得主發表詩選《戰火人生》:讀陳潤明的詩能感受越南的心
陳潤明的作品可謂是一部越南現代史。1944年出生於北越海陽省(tỉnh Hải Dương)、現定居於廣寧省下龍灣市(TP. Hạ Long, tỉnh Quảng Ninh)的他,從小就與越南戰事的隆隆砲聲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