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派喜歡引述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佳句:「每一次我們要在歐洲與大海間作選擇,我們總是選擇大海。」但我們海難的哭聲,只能請求上天憐憫了。
文:Matthew Holehouse|英國《每日電訊報》
翻譯:觀念座標
2015年6月,我以《每日電訊報》特派員身份,抵達布魯塞爾。兩週後,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決定對歐盟的第三次紓困案發起公投。(譯註:雖然希臘選民透過公投拒絕了第三次紓困案的條件,但齊普拉斯決定忽視民意,對歐盟投降。)
後來歐盟給他的條件,非常嚴苛,包括變賣價值五千億歐元的資產、以及事實上全面接管希臘的經濟政策。所以希臘政壇形容它根本是「政變」。
我當時就學到兩件事:歐盟為了自救,可以很有彈性,也可以異常冷酷,而局勢發展的速度,往往會出乎任何人的掌控。
我在歐盟的經驗,讓我認為,我國(譯註:英國)未來幾年跟歐盟的來往應該也屬於「異常冷酷」的範疇,是毫無希望的。
英國肯定已經被踢出歐盟
對布魯塞爾來說,英國早就離開了。
週五早上投票結果公布後,許多英國人都很震驚,對結果不敢置信,有人或對給布魯塞爾一個教訓感到欣喜。
英國街頭有人抗議,要求推翻投票結果,網路出現請願,還有人請西敏國會或蘇格蘭國會把選舉結果作廢,不論怎樣,就是不要承認。西敏國會則陷入混亂——工黨內部出現推翻黨主席的計畫、保守黨忙著接班的問題。似乎沒有人相信我們真的要離開歐盟。
但在布魯塞爾,他們準備對英國說再見已經很久了。四十年來,英國一直是一半在大門外的國家。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2013年宣布舉行公投。他因為承諾要舉行公投,所以才贏得普選得以執政。但布魯塞爾的許多人認為辦公投的話,他贏不了。所以他跟布魯塞爾多次對英國人民強調,這次的公投是英國的最後一次,也是具有決定性的。大家的耐心已經耗盡。
所以週五的布魯塞爾,眾人心情沉重,但沒有人驚慌。相關的會談時間表,早在英國公投前就公布了。歐洲議會主席馬丁舒爾茲(Martin Schulz)在週五凌晨就發表談話;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在早上7點40分發表聲明。歐盟創始會員國的外長則在週六聚會。剩下的27國接著開會討論未來歐盟如何應對。
各國領袖都要求英國立刻啟動《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以創造出確定性。實際上,卡麥隆最晚應該在聖誕節前提出。
蘇格蘭打算要脫離聯合王國,各國的外交官員表示將歡迎他們加入歐盟。
根據《里斯本條約》,英國的權利與義務在它啟動第五十條後,應該保持不變。但英國籍的歐盟執委強納森希爾(Jonathan Hill)爵士已經請辭,唐寧街說不會找人替補。歐盟執委會主席榮克(Jean-Claude Juncker)已經告訴英國獨立黨(UKIP)的歐盟議員收拾包袱回英國。正當程序是否已經瓦解?條約內其他的內容——包括保護住在歐陸的英國人——是否會被忽略,英國也完全沒辦法保護自己國人?
所以英國脫歐(Brexit)的火車頭已經離開火車站了。
還有辦法阻止它嗎?
歐洲理事會網開一面,表示英國在首相正式啟動第五十條前,不算離開,「如果那確實是英國政府的意向的話」。
卡麥隆表示,第五十條將由他的接班人來啟動。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也不急。歐盟的高階官員表示他們可以等到聖誕節,但是英國如果拖拖拉拉,以後在歐盟就會更沒信用了。
如果英國首相拒絕啟動第五十條,就代表他拒絕了選民的民意,此事之驚天動地,只能以「政變」來形容,而且假如真有人敢這樣做,將會影響未來好幾個世代的英國公共生活。
因為卡麥隆舉行公投,全歐洲都有人受到鼓舞,也想要在自己國內如法炮製——法國、丹麥、荷蘭、斯洛伐克、義大利、匈牙利。法國民族陣線領袖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已經要求法國也舉行留/脫歐公投。
歐盟各國領袖並不信任前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英國保守黨的脫歐代表人物,接替卡麥隆首相位置的熱門人選),認為他可能是想要「投下脫離票以要求歐盟讓步」,所以早在今年二月就先下手為強,排除了這種可能性。
榮克在週五就表示:「英國公投的下場會很慘,這樣全歐各國的民眾就不敢造反,因為很快大家都會看到英國留在歐盟是比較好的。」所以,英國脫離歐盟的條件一定會很不利,以防止其他國家的人想要有樣學樣。
英國在歐盟少有朋友
在歐盟看來,他們對卡麥隆已經很優待了:英國不但不在歐元區裡面、也免於更加密切的整合、在司法與內政的義務上都得到特別的寬貸,又不屬於申根區。除此之外,今年二月卡麥隆還在談判中得到上述好處的再肯定,幾乎不用負擔任何義務。然而卡麥隆卻一直公開批評歐盟,以獲得國內的政治優勢。
另外,榮克在當上執委會主席之前,卡麥隆曾努力不想讓他當選。所以當時出現了榮克酗酒的傳聞、他父親在二戰期間曾經被德意志國防軍徵召的問題,也被掀了出來。然而榮克為了表現他的度量很大,還是把金融服務的好位置酬庸給強納森希爾(英國籍歐盟執委),以幫助倫敦金融城。現在卡麥隆輸掉了公投,讓歐盟丟臉,榮克怒不可遏。
(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去年至少還有好幾張牌可以打:歐盟國家理論上應該是「休戚與共」,無辜的希臘人民被迫忍受經濟的痛苦,至少引起其他歐洲國家輿論的同情;另外德國納稅人的830億歐元現金還在希臘銀行裡,如果希臘被踢出歐盟,這些錢也會收不回來。希臘的公投辦得很倉促,問題也很不清楚。榮克表示:「希臘人講得很明白,他們想要留在歐盟。」
但歐盟對英國沒有這樣的善意,尤其英國現在已屬於「前會員國」。英國可能接掌首相職務的強森也在公投選戰中觸怒了歐盟,因為他說歐盟的計畫跟希特勒(Adolf Hitler)的野心不相上下。另外,強森還說英國脫歐(Brexit)可能在歐洲觸發其他事件,導致歐盟瓦解,在歐盟官員聽起來,這已經是宣戰了。
我們只要回想卡麥隆企圖為英國留在歐洲談判出更好的條件,他事實上等於拿槍比在他們頭上,威脅他們假如不從,就要離開歐盟。他現在把子彈打進空中,然後把自己鎖在門外。英國目前唯一談判的籌碼只剩下:假如英國脫歐沒有處理好,將會影響到歐洲的經濟而已。
時間不在英國這邊
一旦英國啟動第五十條,情勢的變化可能會驚人的快速。卡麥隆花了整整七個月才獲得歐盟的一丁點讓步。他必須在短短兩年之內就把英國在各方面完全與歐盟切割,還要談出一個不會傷害英國脆弱經濟的貿易合約。
目前英國政府陷入混亂,工黨全面動亂,蘇格蘭可能會馬上脫離聯合王國,這意謂著歐盟究竟在跟誰談判可能會變得很不清楚。法國外交部長已經懇請卡麥隆立刻找到接班人主持大局。
唐寧街為了勝選,曾經下令禁止政府對英國脫歐做準備,意謂著英國的資深官員可以「想」脫歐,卻不准把這些想法寫下來。
所以好幾位官員只能從一本書中獲得指示——亦即部落客諾斯(Richard North)所寫的《Flexcit》,他主張英國應該學挪威,留在歐洲共同市場之中,但卻不屬於歐盟會員國。所以在公投前關鍵的前幾週,英國的資深官員們都沒有在準備脫歐,而是在家裡蒔花養草。
英國根本沒有貿易談判代表,我們現在需要幾百位,才能複製我們現在可以跟全世界五十個國家做生意的貿易條件。
另一方面,歐盟已經準備好了。早在好幾個月前,榮克的智庫就在談論這些問題。各國的外交部早就在準備相關的文件。律師們也很忙:布魯塞爾已經有七十年撰寫條約、簽定貿易協定、接受新會員加入、擬定紓困條件、幫助或者懲罰國家的經驗。
英國不可能學挪威
脫歐者希望英國可以取得好的脫離條件,像挪威一樣,可以進入歐洲單一市場,保障倫敦金融城的權利,但免於更進一步的移民,但這是是不可能的。
英國早已說得很清楚,英國不想接受歐盟的出入境自由。所以任何以此為基礎的合約,都會很弱,形同具文。法蘭克福與巴黎想取代英國成為金融中心。榮克也下定決心,絕對不准英國在歐盟創造出多貨幣的聯盟,意謂著那些在倫敦以歐元貿易、為英國財庫賺稅金的銀行,都必須轉移到歐元區。
各國領袖也一再申明,英國脫歐後,就沒辦法進入單一市場。德國財相蕭伯樂(Wolfgang Schäuble)早就說了:「離開就是離開了。」
榮克也證實:「英國無權挑三撿四」,又說此次離婚會很「乾淨」。
英國很有可能得到的是加拿大式的貿易條件,意思是歐陸對英國的進出口貨物都會加上關稅。這對德國的製造業來說也許沒有損害,但英國的服務業經濟可能會像舊車一樣被肢解。英國的畢業生不久將會學到澳洲式的積分制度是怎麼回事。
不像現在,當歐盟決定英國脫歐的條件時,英國不會在現場
《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的設計,是要保證啟動它的國家一定是處於懇求的地位。
歐盟其他27個會員國將會自行協商,統一陣線跟英國談判,正如同他們對想要加入歐盟的阿爾巴尼亞跟土耳其一樣。
如果兩年到期,歐盟27個會員國無法協商出一套對英國的貿易協定,英國就會從歐盟的條約中被釋放,歐盟將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條件來跟英國作生意——英國財政部名之為「嚴重震撼版」,英國財政部並認為這意謂著英國的GDP將會減少6%,失業人數增加80萬人,還不包括財政部為了應變而決定刪減公共開支造成的失業率。
這也意謂著,到那個階段,不論歐盟給的條件多爛,英國政府都必須接受,否則就會很慘。
即使到此田地,歐盟未來要跟英國簽任何貿易協定,都需要歐盟各國國會的批准通過,意思是任一國家的國會議員都可以否決它。
脫歐派喜歡引述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佳句:「每一次我們要在歐洲與大海間作選擇,我們總是選擇大海。」
但我們海難的哭聲,只能請求上天憐憫了。
文章來源:The EU will treat Brexit Britain like Greece(The Telegraph)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 WTO
- 公投
- GDP
- 失業率
- 巴黎
- 德國
- 法國
- 挪威
- 荷蘭
- 希臘
- 英國
- 歐盟
- 蘇格蘭
- 丹麥
- 義大利
- 歐元區
- 希特勒
- 卡麥隆
- 里斯本條約
- 倫敦金融城
- 布魯塞爾
- 英國獨立黨
- 邱吉爾
- 匈牙利
- 斯洛伐克
- 馬琳勒龐
- David Cameron
- 保守黨
- 工黨
- 世界貿易組織
- 歐盟理事會
- Angela Merkel
- 歐洲理事會
- 申根區
- UKIP
- 聯合王國
- 圖斯克
- 歐盟執委會
- 法蘭克福
- Alexis Tsipras
- 蕭伯樂
- 紓困案
- 齊普拉斯
- Marine Le Pen
- Wolfgang Schäuble
- Jean-Claude Juncker
- Boris Johnson
- Donald Tusk
- Adolf Hitler
- 英國脫歐
- 強森
- Brexit
- Winston Churchill
- Martin Schulz
- 共同市場
- Jonathan Hill
- 馬丁舒爾茲
- 強納森希爾
- Richard North
- Flexcit
在台灣時間2016年6月24日下午一點,全球矚目的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出爐,「脫歐派」以52%的得票率,勝過48%的「留歐派」,英國民意已正式向世界宣告將與歐盟分手。一對曾經相愛的情侶如何走向分歧之路?在「再見歐盟」的宣告之後,英國又將何去何從?請看關鍵評論網為你準備的第一手精選分析。
看完整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