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MIE DUCHARME
譯:李宓

我們的文化崇尚改變。在美國,每到年末,就會有許多人立下新年計畫。自救書也全年銷售不墜。

然而,根據《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期刊所刊載的最新研究,立志維持現狀也有其價值。研究顯示,想像自己的未來平穩、安定的人,他們的人生可能比那些認為自己會逐漸變得不同的人更加美好。

此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哈爾.賀斯菲爾德(Hal Hershfield,UCLA安德森管理學院行銷學副教授)表示:「若請人們設想自己長期的發展,那些認為現在和未來不會差太多的人,10年後通常都對自己的人生比較滿意。」

這項研究以將近5000名參與美國中年人發展情況調查(Midlife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的成年人為基礎。1990年代,這群人年屆25-75歲時,研究員請他們針對自己目前的人格特質進行回答,問題包含他們自認為現在的自己有多沉穩、關愛、有智慧、有精神,以及他們的學習意願和知識程度,接著他們得設想這些特質在10年後會有何變化。其他問題包括他們對目前工作、健康、感情與人生狀況的滿意程度。

10年後,他們再度回答類似的問題。在比對2次應答結果,並依年齡、性別、收入和教育程度進行調整之後,研究員發現,「認為自己現在和未來不會有太大改變」和「後來人生的滿意程度」有相關性。結果顯示,與「覺得未來會改變」(無論變好或變壞)比起來,「設想未來會持平」跟「幸福快樂」有更強的連結。

研究共同作者喬瑟夫.萊夫(Joseph Reiff,UCLA安德森管理學院行為決策博士生)說:「人們在預估自己未來的改變程度時,一點也不精確。」但他表示,這其實並不重要。只要設想未來的你會跟現在的你差不多,就算你是錯的,你未來的幸福感仍比較高。

從某些方面來看,這個研究結果相當直覺。不預期自己會改變的人,他們的人生可能相對更愉快、穩定;期待改變者則有其理由渴望不同的人生。但萊夫說,不論受試者的社經地位、年齡等生活型態為何(可能影響幸福感),研究結果都非常類似。

賀斯菲爾德說,這可能是因為,預期保持不變的人在做選擇時,會選擇對未來的自己有幫助的方案,像是多運動、注重飲食以保持身體健康,或是為了退休生活而儲蓄。認為未來的自己會與現在大不相同的人,則比較沒有動力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決定。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抱負」有它的缺點。200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未來有正面想像的人,實際上的生活反倒越過越糟,或許是因為「想像」多半意味著無視成功所需付出的一切努力,阻礙人們認真完成自己的夢想。研究也指出,太努力想變得快樂,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因為如此一來,你便會糾結於無可避免的負面情緒。

這代表就算你明知道有進步的空間,也不該做出改變嗎?

較新的研究並沒有直接針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但賀斯菲爾德表示,只要人們依據實際且具體的計畫做出改變,求進步本身並沒有壞處。學者專家並非平白無故建議民眾把目標拆成細瑣的小計畫。研究顯示,制定具體行動計畫,了解達成大目標的方法,並釐清如何克服困難,就能夠幫助你獲得想要的結果。

賀斯菲爾德說,如果人們透徹地思考過自己想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並充分理解一路上可能遇到的阻礙,那麼他們就可能做出對未來的自己來說慎重且積極的決定。

他說:「我猜想,那些想要變得更好,並清楚明白其中有哪些困難的人,都是會採取行動,朝更好的地方前進的人。只要我們一併考慮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困難的方法,那麼對未來抱持正面想法,就不是一件壞事。」

© 2019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