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師
- Related Tags:
- 禮儀師
- 殯葬業
- 死亡
- 死,打碎我們,還是打開我們?
- Caleb Wilde
- 殯葬管理條例
- 送行者
- 善終
- 壽衣
- 意外
《我的職業是火化技師》:撿骨時最重要的是觀音骨,因此,雙方就引發了骨灰爭奪戰
作者下駄華緒,前火化場、禮儀公司職員,日本一級火化技術管理士。經營YouTube「下駄的頻道」,分享在火化場親見的靈異與科學,曾榮獲「怪談最恐位」稱號。在往生者的身體還完整時,提供他們最後的服務,送走一萬多名往生者的火化技師現身說法。
利益之所在、江湖之所在——時代下台灣殯葬業的變與不變
《殯葬管理條例》雖然針對犯罪者進行嚴格規範,但仍存在不少漏洞和後門,無法有效排除黑道勢力和貪腐問題。用第一線的現狀對比高大上的法規,告訴你台灣的殯葬產業存在著哪些問題!
讀《死亡專門戶》(下):「你看到的第一具屍體,不該是你深愛的人」,時常直視死亡才能淡然處之
卡繆的爸爸曾經堅決主張死刑,直到目睹殺人犯上了斷頭台被斬首後,回家嘔吐,就改變了想法。卡繆表示,若要死刑就應將處決過程公開傳播,而非躲在監獄牆內處死犯人。如此,世人才能真正理解死刑或廢死的爭議。但我想,看到死刑過程而難受而改變想法,會產生這種反應,也需要文明的進展到某個程度才行。現代化之前的中國社會可不是這樣。
時代下殯葬業的變與不變:從鑼鼓喧鬧、黑色勢力,到立法後的體制化
從最初的鑼鼓喧鬧,到儀隊、西樂隊的花樣,再到《殯葬管理條例》與「禮儀師管理辦法」的制度化,台灣的禮儀產業不斷的改變,在其中工作甚至更像是上班族,而非「就是要碰大體」,但不變的仍舊是維護死者尊嚴、安撫生者的初心。
《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單程行李箱」是我留給太太的愛、祝福及道別,也是我最後的人生功課
如果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為何我們害怕談論它?接觸殯葬20多年的小冬瓜,看過各種死亡,與懊悔。他說能不能,不要把愛、感謝和對不起,留在這時才說出口?「學習面對死亡,是為了能夠好好活著。」小冬瓜說。
《送行者的生死筆記》:提到屍僵,讓我回想起某個死於車禍的男高中生入殮時的情景
我深信,讓總是膩在一起,彼此嬉鬧、打屁,認真聽對方分享戀愛話題、商量煩惱的好夥伴為自己入殮,對往生者來說是何等光榮的事,而能夠在最後替好友出一分力,對他們日後人生也一定會留下珍貴的意義。
《工作的身體性》:展現孝道的體面身體,禮儀師的美學勞動
一般服務業所展示的比較是生活風格,誘導消費者進行特定的消費體驗,禮儀師所展現的體面身體則是為了體現「孝」,表示對往生者的尊敬與敬畏,讓美學勞動成為展演孝道的場域。
「送行者」禮儀師:從更衣到下葬教我們的四項人生功課
從遺體的更衣、入棺、舉辦喪禮到下葬,這份工作的性質讓他們比常人更常面對死亡。亡者所留下的遺憾或感動,揭示了人生在世的不同課題。從看過最多人生終點的禮儀師的角度來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功課?
美國六代禮儀師:人永不可能做好看見嬰兒遺體的心理準備
以家族型態經營的葬儀社可以代代相傳,因為他們的孩子不敢走入外面的瘋狂世界,以免提早碰到悲慘又可怕的人生終點。乖乖地待在死亡附近,好過走出去卻被死亡殺個措手不及。
美國六代禮儀師:一個人永遠不可能做好看見嬰兒遺體的心理準備
以家族型態經營的葬儀社可以代代相傳,因為他們的孩子不敢走入外面的瘋狂世界,以免提早碰到悲慘又可怕的人生終點。乖乖地待在死亡附近,好過走出去卻被死亡殺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