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安
「513墓園」獲馬國官方列保留地,《五月雪》導演張吉安稱家屬能安心掃墓
馬來西亞513事件受難者長眠的雙溪毛糯墓園,正式被官方列為非穆斯林保留地。電影《五月雪》導演張吉安聞訊喜極而泣,他指出,過了55年,受難者家屬在明年清明節時更能安心掃墓,緬懷追思。
【2024金馬獎】東南亞華語電影再續低迷,但東南亞元素已走進台灣電影
從2021年開始,金馬獎中的東南亞華語電影墜入低迷,去年有令人矚目的張吉安執導的《五月雪》,而入圍本屆金馬獎的,由東南亞國家出品與製作、並將場景設置在東南亞的電影只有兩部,即楊修華導演的劇情長片《默視錄》,以及廖克發的紀錄長片《由島至島》,不過《默視錄》的產地認定卻存在爭議。
《五月雪》通過電檢局審核將在馬國上映,雖是「修剪版本」導演張吉安仍喜極而泣
去年入圍金馬獎最佳影片的《五月雪》導演張吉安,本週在個人臉書上宣布,這部電影通過馬來西亞電檢局審核,將在7月18日於馬國上映。對於在馬來西亞的上映版本是否為修剪版本,張吉安稱電影無法維持2023年在威尼斯國際影展首映時的國際版,但這部電影最終能以分級18在馬國上映,已經是最大的鼓舞。
作為馬來西亞513傷痕容身的「空間」,張吉安《五月雪》面向歷史的虛與實
《五月雪》不是要傳遞一種政治訊息,或激起一種民族主義——導演張吉安通過小人物的歷史視角,讓觀眾回到各自的場域、空間,去重新接觸歷史、去重新思考民族創傷的源頭。《五月雪》不盡然是完整的歷史敘述,卻是難得的民間聲音,是被屏蔽的、無聲的控訴——而現實是,55年前的五一三事件,始終是馬來西亞電影界在此之前不敢碰觸的痛。
2023金馬影展散記:不要期待世界末日拯救我們——談《五月雪》、《我的完美日常》與《世界末日又怎樣》
每一年總有這樣一部電影,以令人無處迴避的驚人坦白,一刀刺向我們的共同境況核心(還可以同時不小心成為影史最偉大的關於製片助理的電影),並以當頭棒喝般的開發力,告訴我們電影依然清醒,它還年輕,還在反抗,還有意義,甚至生龍活虎,真是相當傷腦筋。
【2023金馬獎】最佳導演《老狐狸》蕭雅全:我想談「同理心」,剛解嚴時是台灣貧富差距擴大起點
【2023金馬獎】最佳導演由《老狐狸》的蕭雅全獲得;評審表示,蕭雅全2001年首度以長片作品《命帶追逐》入選坎城影展,之後作品包含《第36個故事》與《范保德》,他在老狐狸中以極富文學性與生活感,以細膩的筆法為觀眾勾勒出狂飆時代下的小人物,導演風格明豔突出,這是他的首座金馬獎。蕭雅全受訪時說:「我想講同理心的概念,我開始看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的起點,就是1989那時候,因為解嚴後法規都變了,接著就決定用10歲的小男孩來說故事。」
【2023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是《大山來了》、《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拿下最佳改編劇本
【2023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由《大山來了》的孫杰獲得,評審表示,首部金馬長片大山捕捉了世紀末的不安氛圍,以似真亦假的傳聞,串起各階層小人物,視角切換自如,章節環環相扣,自成一格,荒誕奔放;而最佳改編劇本則是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吳瑾蓉、程偉豪拿下,評審表示,吳瑾蓉與程偉豪馳騁奇思妙想,打造別開生面的喜劇,劇本以傳統冥婚習俗為底,融入現代同婚議題,兼具議題啟發與高度娛樂性,在海內外收穫熱烈迴響。
【影評】《五月雪》:張吉安對「513暴動」非批判性的凝視,避免了歷史的單一詮釋
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在《五月雪》中,粵劇《竇娥冤》與《馬來紀年》的故事穿插在1969年的513暴動中,這種在真實歷史基礎上所建構的虛構性,讓歷史的荒謬性有了更多元的詮釋空間。
近十年多部新馬華語片風光入圍金馬獎,但當地華語電影產業有變更好嗎?
過去10年有多部新馬華語電影入圍金馬獎,儘管間中有幾屆稍微沉寂,但至少各界看見了新馬華語電影的實力,但若說金馬獎是否能帶來當地華語電影製作數量的效應,答案是否定的。不過,入圍金馬獎的新馬華語電影,也讓許多人看到了多元題材的可能。
60屆金馬獎中的東南亞:華語電影量不如預期,但創作者實力不容小覷
今年第60屆金馬獎的入圍名單公開後,影片數量不如預期,內容與東南亞有關的劇情片有《五月雪》、《富都青年》和紀錄片《診所》。或許最後在得獎數量上有所斬獲,甚至創造出東南亞電影大獲全勝的現象,但東南亞華語電影數量仍然不濟,只能倚靠少數優秀創作者支撐。
觀看《五月雪》前的十個歷史須知:馬來傳說與真實歷史,虛實交錯在五一三悲劇
導演張吉安執導的劇情長片《五月雪》,講述1969年5月13日發生於馬來西亞的族群衝突事件,為能使更多台灣讀者能在觀影前理解這場歷史悲劇,本文將介紹十個與《五月雪》有關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關鍵專訪】《五月雪》導演張吉安:低空運鏡的緩慢節制,由女性訴說「五一三事件」的歷史傷痕
2023年第60屆金馬獎,由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執導的《五月雪》入圍9項大獎,成為此階段最受矚目的電影之一。而《五月雪》是關於馬來西亞「五一三事件」的種族屠殺傷痕,若真要過於簡化地比喻,或許有點類似台灣的二二八,那麼,《五月雪》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透過專訪張吉安,一窺其溫柔且堅定的內裡核心。
【影評】《五月雪》:張吉安確立作者導演的位置,「五一三事件」種族屠殺下的哀愁與尊嚴
2023年金馬影展開幕片《五月雪》,日前在威尼斯影展完成世界首映,本片導演張吉安的首部劇情長片《南巫》獲得台灣影評、觀眾的廣泛好評,而第二部片《五月雪》也是許多人引頸期盼的作品。究竟這部討論馬來西亞種族屠殺「五一三事件」的電影,有什麼特別之處?
金馬最佳新導演張吉安新作《五月雪》備受矚目,碰觸馬來西亞的民族傷痛「五一三事件」
《五月雪》的主創團隊選在今(24)日舉辦殺青記者會,導演張吉安率演員萬芳、鄭人碩以及新馬製作團隊出席,大聊創作過程。至於曾在1969年以電影《負心的人》紅遍影壇,今已息影多年的影星湯蘭花也到場亮相,暗示《負心的人》將在《五月雪》中扮演重要的時代吻痕。
【影評】《南巫》:華人歷史宿命般的窘困,離散群體的女性如何在異鄉維繫家庭?
導演的童年覆上一層雜揉了暹羅、華人和巫人信仰的宗教異色,同時也在八、九零年代族群政治暗潮下,默默地被來自各個外群體的力量牽動身為華人的身份。
【影評】《義山》:《南巫》導演張吉安以短片指涉513事件,聚焦成「萬物有靈」的視角
在《義山》的敘境裡,其指涉的1969年513事件,是馬來西亞戰後所發生第一起大規模種族衝突事件,起因為當年的大選中,反對黨得票率首度超越聯盟政府,暴動隔天馬來西亞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影評】《南巫》的抒情視角:沒有「撞鬼」的感官刺激,而是人存於世的冷暖與掙扎
《南巫》裡的邊界無所不在,除了地理上的國界,還有種族的邊界、華語與方言的邊界,甚至連神與鬼都有明確的族裔身份。邊界的存在,標識著一種自我認同的極限,沒有邊界的事物並不存在,也因此人與他者之間互相謹慎防備,矛盾從來不可能止息。
【影評】張吉安《南巫》:濃烈的馬來西亞鄉土情懷,祛除了鬼神的莊嚴與神秘
張吉安透過母親阿燕為治癒父親所展現出的勇氣、來自暹羅的鄰居媽媽為兒子逝去所實行的復仇,以及因詛咒而無法回家的泉州公主珂娘所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串連成故事的主線,呈現三種不同的「家」的狀態,以及各自的結局。
金馬最佳新導演張吉安:面對限制,我會以溫柔的姿態去反抗
多年來張吉安的創作始終沒離開過馬來西亞,但他認為其創作始終能面對世界的,而儘管在馬來西亞仍有創作上的限制,但他深信能在有限的空間裡面,做無限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被人看見。
《南巫》遭馬來西亞政府以宗教理由大剪12刀,金馬最佳新導演張吉安:寧可不上映
近年來馬來西亞導演在台灣金馬獎大放異彩,但礙於母國對言論的審查,因此如今年金馬最佳新導演張吉安,以及去年入圍最佳新導演的廖克發的《菠蘿蜜》,在馬國申請上映時,被官方要求刪除多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