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
過節團聚卻要聽長輩高談政治?這6招教你優雅應對敏感話題
國定假日回家與親友團聚,聽起來愉快又美好,但那些喜歡在飯桌上高談政治、否定他人觀點的親戚長輩,不僅影響聚會氛圍,甚至降低民眾返鄉過節意願。在當前政治分歧日趨嚴重的時期,究竟要如何在過節時,與不同意識形態的親友處在同一個空間數小時呢?《美聯社》對此整理出6項在與不同政治觀點的親戚相聚時,可採行的作法。
在小巨蛋唱起「我是中國人」,台灣人該如何看待劉德華的立場轉變?
劉德華在台灣的形象一直很好,但最近幾年卻備受爭議。原因之一是他擔任了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另一個原因是他最近在台北小巨蛋的演唱會上演唱了〈中國人〉。有人認為劉德華的行為是媚共,也有人認為他只是為了賺錢,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德華的立場轉變?
滅火器主唱楊大正《打狗祭》正面回應五月天、吳慷仁和安溥「表態」事件,近7分鐘發言說了什麼?
2024《打狗祭》於10月12、13日登場,兩天吸引約10萬人潮。而在昨日的表演中,滅火器主唱楊大正罕見發表近7分鐘感言,回應近期藝人慶祝中國國慶,以及闡述自我身份認同的行為,引發輿論熱議。
金馬影帝吳慷仁傳簽約上海經紀公司,「麵包」和「愛情」還能兼顧嗎?
吳慷仁傳出加盟中國經紀公司,引發台灣輿論熱議。支持者認為應尊重個人選擇,反對者則認為是向人民幣低頭。分析指出,這反映出台灣藝人在中國發展面臨的兩難:一方面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卻可能需要自我審查和政治表態。
假消息、錯誤資訊滿天飛:調查顯示僅四成民眾相信新聞報導,全球媒體面臨「信任危機」
今年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參與國家選舉,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報告提到,大眾對新聞業的信任問題,「幾乎所有的媒體,即使未明說,要求大眾相信新聞報導」。記者與消息來源交談、受訪者的言論、以及引述數據均應可靠。然而,調查47個國家的結果顯示,公眾大多數時候並不相信大部分的新聞。
柯昌粉退散?!「政治先於浪漫」的約會極化現象,誰該背這個鍋?
線上線下的高純度柯昌粉對台灣女性的觀點其實十分詭異,他們一邊認為女性已經強勢到沒資格主張平等,另一方面如果柯文哲與黃國昌立場和行為完全一樣但性轉成女人,他們就不再認為對方是社會良心、正義化身,而會覺得「老歐巴桑這麼兇很噁心投不下去」......
《紐約時報》:馬斯克認為「拜登必須敗」,川普急找他會面當金主
馬斯克向來標榜自己政治立場上屬於獨立派,而且跟諸多商界領袖一樣,他多年來對兩黨候選人都會捐款。馬斯克與川普也曾有過嫌隙。2022年美國期中選舉前幾個月,他和川普互相辱罵,川普斥馬斯克是「唬爛仙」(bullshit artist),馬斯克則暗諷川普「日薄西山」。不過與此同時,馬斯克立場上偏向共和黨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蓋洛普民調:全球Z世代價值觀分歧加劇,為何會出現「女性進步、男性保守」的異質化現象?
《金融時報》認為,2017年10月掀起全球女性主義(Feminism)浪潮的#MeToo社會運動為造成男女分歧擴大的開端,#MeToo運動向年輕女性傳達明確的女權主義價值觀,這讓眾多女性青年意識到自己長期所面臨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並勇於挺身而出捍衛自身權益。
開票激烈容易出現「心碎症候群」,醫生提供7方法減緩焦慮情緒
總統及立委選舉結果今(13)日晚上揭曉,開票結果牽動人心,易出現「選舉症候群」。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林竺君提醒,民眾面對不符合預期的結果時,可能有失落、悲傷、擔憂,甚至憤怒和激躁等反應,有時甚至會發生暴力和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提供7種方法緩解情緒。
大選倒數當心「選舉症候群」:深愛的人和我不同立場,難道我從不了解他?
終究選舉只是一時的,明尼蘇達大學婚姻與家庭治療主任告訴《華爾街日報》,選舉過後就讓喧擾過去了,生活總是要繼續。另也有專家表示選舉有輸有贏,但家人則永遠是家人,尤其無論誰當選,對於當下生活的影響都是有限的。
中共鎖定台灣特定群體散播假訊息,沈伯洋:掌握VPN個資將成對台作戰的一大利器
沈伯洋解釋,以往中國是靠駭客攻擊政府網站、平台搜集情報,如果未來掌握了VPN等應用程式數據,可以知道台灣人最常上網的時間、看哪一些文章會有情緒、閱讀哪一些頁面停留比較久、甚至所在位置:
邊談戀愛,邊做社運:戀愛作為一種社運理念的實踐,其民主化也是緩步前行
戀愛,其實同樣是個叩問「我是誰?」的歷程。活在現代化社會的我們,不再依循既有的標準,開始在生活中做各種選擇,諸如選擇自己所愛之人、選擇要不要進入一段關係,藉由各種選擇確立自我的意義。投身社會運動的女生們,則在行動者的認同和愛情的認同之間,找尋兩者的交集。
【書評】賴香吟《白色畫像》:刻意節制的筆法宛如一壺沒有燒開的開水,有點可惜
儘管作者拼命的想寫出不帶任何偏見、以客觀的角度完成的文學,但是讀者畢竟是人,我們光看組成作品的基本材料時,就已經做了價值判斷了;更不要講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要用自己的觀點重新詮釋、理解作品的內容,在此同時,意識形態早就無孔不入了。
2022美國期中選舉觀察:政治立場越來越成為親密關係中的絆腳石
約會中的這種分歧,只是極端分裂的美國其中一個症狀。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指:「如今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比過去50年的任何時候都更大。」上個月,《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民調發現,很多民主黨和共和黨人不是把對面的人看作政治反對派,而是「敵人」。
美國研究:假新聞傳播者大多是「低嚴謹自律性」的保守派人士
透過共計有4642位受試者的八項研究,我們探究低嚴謹自律性的保守派(LCC)是否比其他人格類型的保守派和低嚴謹自律性的自由派,更容易傳播假新聞。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擔任市長對於毫無政治野心的蒙田來說,無異是一種懲罰
雖然蒙田自己並沒有將市長當成一份全職工作,但他任內的表現應該非常傑出,否則人們也不會在一五八三年八月一日再度讓他連任。對此蒙田深感自豪,因為連續兩次獲選市長是相當罕見的事。
美國口罩背後的文化戰爭:「那愚蠢的口罩」恐怕是疫情和緩之後,最不想要留下來的東西
美國社會對防疫措施的意見分歧,主要來自政治立場不同。政治傾向保守的人士比較不願意戴口罩,對口罩大多抱持負面態度。在美國南方的幾個州,戴口罩甚至被認為是對一個人公眾形象的破壞,損害了個人的尊嚴與權益。
王溢嘉:與其撕裂大家,何不撕裂自己?
某些人之所以會在群組裡一再轉貼政治文章、一再大動肝火地爭辯,他們其實不是想「改變」你或「撕裂」大家,而是他們不願「撕裂」自己,不願意反省、認識到自己的立場或信念「有可能是錯的」。
有人說2019是「割席年」,很不幸地,這句話在我身上應驗了
想起來,這些爭辯並不僅僅是口舌之爭,實質上是人生三觀的分歧,這些分歧在歌舞昇平的時候不會出現。這些政治核心議題是每個人根深柢固,短時間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