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員
《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我剛入行的時候,學長姊說「當精神科醫師沒有不被病人打過一次的」
陳嘉新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揉合第一手的醫療經驗,以時而幽默時而沉思的筆調記錄與病人互動的過程,那些衝擊他個人情緒的經驗,也形塑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他感謝他照顧過的病人:「沒有他們,我無法學習成為更好的醫生。」本書令人瞭解我們與精神病患的距離,是如此似遠猶近。
《不受傷創業》:「假陽性」新創企業就是,早期成功率看來大有可為,但其實不然
假陽性的成因,常常是由於各種因素推升了早期採用率。以巴魯公司為例,最初大受歡迎的狀況讓人對未來有錯誤的預期,但其實是因為開業時碰上三項特殊的因素。
《與父親的漫長告別》:我又沒病,為什麼一定要去住院?
「盛田桑,我以醫師的身分勸告你,依你現在的狀態一定要住到照護機構。你聽得懂我的意思嗎?拜託你一定要住進希望之家。」父親訝然睜大眼問:「這樣嗎?真的要住進去才行嗎?」說完雙肩一垂。
「長照政策牛步化」殺人:全台高齡照護收費總精算,你付得起老後這本帳嗎?
走在公園裡,常見外勞推著坐在輪椅上曬太陽的老人,全台有近20萬的外籍看護工,但若外勞輸出國減少或取消這20萬名額,龐大的照護問題將落在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