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這麼多種「完全相同成分」、「相同劑量」的學名藥可以用,那不論是醫師們或是病人們,就改藥就好了,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意見,還擔什麼心呢?
別搞錯了,問題不在健保署,而是在食藥署
一個星期以來,接連有一個精神科用藥與一個效果又廣又強的後線抗生素的原開發藥廠,宣佈將退出台灣市場。消息一出,激起了許多使用這個藥物的醫師與病人不同的意見。
第一個要離開的精神科用藥在台灣的市占率3成,台灣至少有14種同一成份劑量,只是不是由藥品開發原廠,而是由台灣藥廠生產的學名藥。第二個要離開台灣的抗生素台灣市占率2成5,台灣至少也有9種同成份,只有高、低劑量不同的台灣藥廠學名藥。
既然有這麼多種「完全相同成分」、「相同劑量」的學名藥可以用,那不論是醫師們或是病人們,就改藥就好了,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意見,還擔什麼心呢?
媒體報導中的醫師們說得很坦白:
「我們醫師還是比較喜歡用原廠藥,因為知道他的品質跟效率是對的!學名藥照理說應該要有類似的藥效,當然也鼓勵扶植本土藥廠,但就臨床經驗,學名藥的品質和成效未必跟原廠藥一樣......健保署這樣做錢省下來、但品質反而會打折扣,因為學名藥跟原廠藥未必是一比一同等的。」
「雖有學名藥,但近年學名藥品質頻頻出包,如降血壓藥風波不斷,該怎麼取信於民?」
「……僅剩下一種選擇,最怕這時患者有抗藥性...…醫師也無力回天。」
我相信在臨床上使用這些藥物的醫師們,可能也有不少人有和這兩位醫師有一樣的意見。說白了,有許多醫師就是不太相信非原廠藥的品質。
醫師們的擔心到底有沒有道理?這是個爭論很久的話題了,藥品的品質不是健保署管轄,是食藥署在管的。衛福部食藥署對於這些已經上市的藥品是怎麼管的呢?
就在昨天,又傳出了一種眼藥水被要求下架39萬瓶。大家可以去這個網站看看,和這個眼藥水同時被要求下架的還有很多其他的眼睛用藥,全是因為藥品品質不合格而必須回收的訊息。有趣的是回收的理由,包括了:
「產品含量測定結果與規格不符。」
「製程偏差無法確認品質無疑慮。」
「廠商主動通報,案內批號藥品於第9個月安定性試驗結果發現主成分xxx含量低於原核准規格。」
「廠商主動通報,案內批號藥品經檢驗發現主成分xxx含量不符合原核准規格。」
為什麼醫師們會對台廠的學名藥品質沒有信心?因為大家真的不知道到底這些學名藥的品質如何啊。這麼多的藥品從市場上回收,而且還是廠商主動發現,有的甚至是上市3年之後發現的。既然是廠商主動,到底什麼時候就有問題的,誰知道呢?
我們的食藥署,對於已經上市的學名藥,到底作了哪些管控品質的措施呢?如果所有的藥品全都得廠商主動發現主成分不足,主動發現有上一批製程的殘留物,主動發現不符規格,那萬一廠商沒這麼有良心的時候怎麼辦?
全國100多家藥廠真的每一家都一樣有良心嗎?藥品的品質到底好不好,只能靠藥廠有良心自己主動發現主動通報嗎?昨天被要求下架的眼藥水,半年內已經出包2次了耶。
精神科用藥與抗生素的原廠藥,要退出台灣市場,也許醫師與病人們的擔心是多餘的。但是作為管理藥品品質的食藥署,怎麼不敢站出來說「請大家放心,台灣藥廠的同成份學名藥,食藥署有明確的科學證據,保證藥品品質與藥效和要離開台灣市場的原廠藥完全一樣,大家不必擔心。一切食藥署擔保」?
如果食藥署的作為,只是把廠商自己主動通報的不合格藥品下架。卻完全不知道到底還有沒有其他不合格的藥品,廠商自己沒有主動通報,食藥署也沒有「主動」查驗,也無從「主動」查驗。要靠著廠商主動通報品質不合格,主成分不足,有前一批製程殘留物......這樣的藥品品質,又要如何讓所有有疑慮的醫師與病人們放心與安心呢?
有藥商代表說「許多醫師離開大醫院自己去開業的時候,都會放棄原來在大醫院開的原廠藥改開學名藥,來作為學名藥品質和原廠藥一樣好的依據,請社會大眾放心。」改開學名藥的理由,真的是因為品質一樣好嗎?我相信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多。藥廠當然不喜歡健保署調降藥品價格。我想健保署的官員,很可能自己也不喜歡,因為每次調降藥價一定會被藥廠或代表藥廠的立委們K。但是為了讓有限的健保藥費能挪出空間來使用更新(可能也更有效)的藥物,只好讓老藥的價格一直降。
藥價的確很重要,太低的藥價的確會讓廠商認為無利可圖,只是作白工。所以想退出台灣。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理由,也有可能是廠商為了推出新一代的藥品,不能讓便宜又無利可圖的老藥在市場上自己打自己,所以要把老藥退出。
如果食藥署有針對目前已上市的學名藥,都有嚴謹的查驗品質與處罰機制、能保證學名藥的品質的話,原廠藥想退出就讓它退出,甚至還應該求他們早早退出,讓健保藥費給台灣藥廠自己賺才對,不是嗎?
問題的關鍵並不只是價格,更重要的關鍵是其他學名藥的品質,到底能不能被信賴。問題不單只在健保署能不能確保藥品品質?誰能確保「藥品品質」才是真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得由食藥署來解答。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
健保署砍掉了「藥價黑洞」,卻讓市場生出「檸檬黑洞」
今天我們為了吃到藥效更強,副作用更少的藥,所額外付出的那一點自費金額,雖然是出於為了讓自己減少痛苦的自私目的,但是這一點一點一滴的金錢付出,在數十年之後回頭看,卻都促進了人類醫學的進步。我們需要為了不創造別人的相對剝奪感,就不准「好藥」用差額自費的方式,留在市場上嗎?
-
-
「老藥退出」不該只聚焦健保署,「學名藥」品質無法確定才是真正的問題
既然有這麼多種「完全相同成分」、「相同劑量」的學名藥可以用,那不論是醫師們或是病人們,就改藥就好了,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意見,還擔什麼心呢?
-
「砍藥價」這策略該有底線,成敗就在原廠願不願意引進新藥
關鍵原因是台灣健保藥價世界低。一但賣入台灣,其他國家又不是土豪,當然會要求比價。所以各大藥廠的策略自是把新藥延後賣給台灣。我得說這才是台灣醫療品質在客戶滿意度之外最大的困境。當你還在惋惜泰寧要退出台灣的時候,真正關鍵的問題是MSD為什麼不引進其他更好更新的藥物。
-
在方便廉價的健保背後,被砍的絕不只是「藥價」
方便廉價的健保,給了我們一個如此虛幻又美麗的假象。不斷像沙子般流失與漏走的,是優秀的人才、是品質好的藥品、是不斷進步更新、與國際接軌的、原本台灣如此、如此美好的醫療。然而許多醫師們心裡都知道,這般美好的醫療,卻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