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太太

柯文哲7日出席性別議題公共論壇時,提到台灣未婚男性比女性多的現象,並脫口說出「不是有進口外籍新娘30萬人,怎麼還會這樣?」的言論,引起外界批評。

就某方面而言柯文哲恐怕倒無巧不巧說對了一點,對於女性來說,單偶異性戀婚姻的本質從來不脫買賣。

一紙契約買斷了我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買下了我們生育與操持家務的責任,通姦罪下這紙契約更徹底掌握了彼此的身體自主權。這個買賣以愛為名,淡化了買賣的本質,合理化了買賣中的剝削。

當本地女人不願意再成為商品以後,本地男人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國安危機」,只好尋求外來的「商品來源」,而對於全球南方的女性來說,在貧窮、教育機會不足、勞動條件低落的種種壓迫下,向上流動的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婚姻,一種是販賣勞力,成為照護與家務工作者。

而不論是哪一種,在地主國的眼中,她們永遠都是「商品」,而不是人,她們是廉價的勞動力、生產(育)力、是新台灣之子的母親、是潛在的社會問題,她們永遠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國民。

奸巧一點的地主,還會在這群「外來者」中再分出高下,例如是為了「愛」結婚的,還是為了「錢」結婚的,彷彿以愛為基底的婚姻關係裡就沒有剝削、沒有歧視、沒有暴力。

「我母親就來自東南亞…」外配子女:「進口」幾乎是事實

Photo Credit: 可人 賴 @Flickr CC BY ND 2.0

例如台灣媒體總是喜歡報導「善良」的外籍移工的故事,那些和服務家庭培養了多麼深厚情感的家務工們,變成我們認可的典範,彷彿這樣那些惡劣的勞動環境就可以被合理化,不准移工休假是怕移工「學壞」,我們待移工如家人那自然照護工偶爾幫我們煮煮飯也是自然。

台灣人自以為是泱泱大度的土財主,以為自己「讓外國人賺我們的錢」,卻忽略多少勞動力的缺口是由對外來移工的剝削而補足;以為自己「大方進口」外籍配偶,藐視全球南方女性的個人主體,更忽略在全球化的經濟階級下,自己也只不過是食物鏈中的一環。

資本主義社會裡,人人都是商品。勞工將自己的生產力販賣給資本家,發展中國家將廉價勞動力和環境販賣給已發展國家。

柯文哲說他對女性議題沒甚麼意見,我倒覺得他其實想法滿多的。與其說那天的言詞歧視了外配,不如說那再次反映了在柯心中,女性的角色。

年輕的女性是勞動力的來源(所以未成家的女性可以一天工作12小時),但等女性到了一定年齡時,她們的責任就是為國家生子,為男人照顧家庭。

他詫異為何本國女性不願意服從這樣的角色,也深知就算本國女性不從,至少可以往外擴展來源。

然而為了滿足某種民族優越心態,當然不能去思考全球流動的方向之所以是今天這樣,是甚麼原因造成的,而必須把這樣的現象歸納於一種本質上的差異,讓台灣男性扮演「有錢是大爺」的買主,讓全球南方女性只能是「商品」。

當某些女性必須販賣自己,許多人的反應並不是質疑,這樣的現象是如何形成的?而是把這樣的現象當成一種天生。

就像對於很多人來說,女人從來不是一個「人」,女人只是廉價的勞動力、是性慾的出口、是婚配的物件、是生子的工具。

本文獲queerology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