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場「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公聽會由立法院經濟、財政、內政三委員會於4月2日召開,這場主要討論的是醫療產業化之後的道德問題,與開放後的排擠、階級化效應,觀光醫療與國際醫療可能產生的影響、開放後醫療糾紛又該如何解決。

(相關報導:發展帶來進步,也帶來衝擊:「自由經濟示範區」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醫療產業化的道德問題,與開放後的排擠、階級化效應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董事長李祖德認為要成功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必須先建立國人共識「醫療的產業化,並非跟道德有掛勾的關係,現今許多先進國家,以及許多發展中的國家內都有很多與醫療有關的上市公司,所以,我們應該要把產業跟道德分開來看,醫療產業所提供的服務其實可以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

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表示「針對外界對於名醫或醫師排擠效應之疑慮,衛福部已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中合理規範國內醫師至區內醫療機構看診時數,大概是在20小時以內的標準,這是基於保障國人就醫品質為前提所設的上限,並減少國際醫療機構過度排擠國內醫療資源。」

「針對外界疑慮的外國醫師來台執業問題,衛福部規劃我們的國際醫療機構可以聘請外籍醫事人員,我們開放這些外籍人力,限定只在專區工作,只要醫師人力在台灣,最終受益的全部都是台灣人。」

「發展國際醫療會不會形成階級化?我覺得根本不會,因為以台灣而言,我們的全民健保已經做得這麼好,我寧願用『差異化』這三個字來說明。我們的醫療本來就允許差異化,譬如病房有單床、雙床、多床,全民健保提供的是多床,病人可以選擇病房費差額負擔,這就是一個差異化的表現。」

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鄭丞傑「中國大陸如果大量開放設立私人診所時,而很多台灣私人診所的醫師若認為在台灣很難做下去,他們就會到對岸;我的看法是人才是全球流通的,如果不輸入病人,就會輸出醫院,或是,輸出醫師。」

立委陳明文則說「醫療具有公益性及普及性,在台灣常常會被視為社會福利的一環,所以我們都是以非營利為導向;如果將醫療放進自經區的話,這就會朝向營利化、差別化,甚至會產生階級化的情況,因此未來整個情況將會有大翻轉。」

新光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洪子仁表示改變是很重要的,且現在重要的是與其他國家品牌競爭的問題,「我們要把病人醫好這件事情永遠不能變,但是醫療的方法要隨著全世界醫療技術不斷前進而前進,因此在這個本質不變的情況下,是否有機會在自經區設立一間國際醫療醫院,作為一個實體的國際醫療試辦地方,我覺得這是我們所樂見其成的。」

立委蘇清泉指出,不管是醫療產業還是其他,經貿園區裡面什麼都要設,台灣的產值才能倍增。

Photo Credit: Army Medicine CC BY 2.0

疑慮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葉光芃強調,「台灣的醫療品質是沒有餘力的,政府輕視人民的健康、環境而重視經濟,以及開放國際醫療後,醫療傷害和醫療糾紛該如何處理。」

陽明大學公衛所教授黃嵩立表示,衝擊報告只是描述最好的狀態,充滿臆測,沒有任何調查和數據,「這個政策實施下去,就是會造成貧富差距,就是會造成偏鄉的醫療狀況變差,就是會影響到某些人的人權,那麼我覺得目前這樣投進去是躁進,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考慮到它可能的後果。或許,你考慮到了,可是在這份評估報告裡面,一個字也沒有提到。」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執行委員陳亮甫認為國際醫療的這一部分是違背醫療的本質,以營利為號召,極可能陷台灣人民的健康於不義,「醫療產業的勞工最擔心的是國際醫療專區像拋出好吃的誘餌,鼓舞醫療從業者往逐利的方向邁進,這個會造成醫事勞工之間更嚴重的階層化。」

「就病人而言,國際醫療加速了醫療商品化的趨勢,將嚴重衝擊原先的醫療保健制度:當五大科醫師離開原先崗位,病人首先將面臨無醫可看的窘境,想要好的醫療服務只能以自費的方式進到特區看病。」

「希望衛福部可以針對自經區開放之後,可能受到衝擊的部分,研擬明確的規範法規並且澈底執行,而不是任由資本家來瓜分現有的醫療資源。包括醫療資源排擠、機構審核和回饋機制等。」

回應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回應「我們現在醫療產業中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是五大皆空的現象,以及人力缺口等問題,是數量供給上的差異化,要能真正地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靠價格想辦法調解,也就是需要檢視健保的體制,而示範區有方法能夠舒緩這個問題。」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解釋「政府應該要提出配套及釋疑,透過風險管理與制度設計來降低民眾疑慮是可以做的,但是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坐視醫院及健保的困境而不做任何企業化的改革來扭轉頹勢,以緩和進一步的摧毀核心價值。」

衛福部長邱文達表示「會限制示範區的區數以及醫療機構的家數,並視各區提出的水準狀況再進行核定。另外也會限制區外醫事人員至區內執業的時數,同時在區內也不得使用健保,並設繳交特許費及回饋機制。」

「第一、不公司化;第二、專區外醫師支援時數受限;第三、不使用健保資源;第四、不採認大陸醫事人員學歷;同時我們還會成立一個國際醫療諮議會,以繼續廣納各界建言。」

Photo Credit: We Make Noise! CC BY ND 2.0

觀光醫療與國際醫療

台灣海峽兩岸醫事交流協會理事長黃松雄希望強化台灣推動醫療觀光產業的重要性及急迫性,「將大陸港澳及世界華人吸引到台灣來觀光及就醫,擴大台灣的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市場,善用台灣過剩而優質的醫療資源。」

「國際就診人數僅佔台灣總體就診人數的萬分之三,而住院人數占台灣總體住院人數的千分之一,因此,推動國際觀光醫療產業對於台灣民眾的就醫權益影響微乎其微;且引進國外人才及設備,可以提升國內健保的品質及國際的競爭力,同時有回饋的機制,可以增加健保的財源,照顧更多弱勢族群。」

「建議政府配合及強化國際醫療健康產業,應建立一座全亞洲最先進最宏偉的內視鏡與微創醫學城,年產值可達數千億台幣以上。」

立委林岱樺:「針對黃松雄理事長提出觀光醫療的概念,不知道國發會或衛福部是否有做總量管制,還是要讓其遍地開花呢?園區是要採取觀光醫療的方式,還是要以醫療的醫材產業面為主,亦即從低階的醫材提升到高階的醫材呢?」

「傾向於Medical Traveling或是Medical Tourism,那五大皆空問題在回應這兩個不同狀況下,會不會發生國人無醫可就醫的狀況?又國外醫師來台的勞動條件是什麼?」

高雄市醫學美療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曹賜斌認為,醫療觀光跟國際醫療是不同的,醫療觀光目的是在觀光,國際醫療則是俱有國際競爭力之治病醫療「台灣醫療品質與服務具備對岸壓倒性優勢與吸引力,善用醫療觀光,催生『商業西進、醫療東進』之兩岸平衡新關係,就是讓大陸的病人過來,讓大陸醫生和護士都進來台灣學習,就是要賺他們的醫療財。」

「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內設置國際醫療醫院及醫療觀光診所,因為醫院是衛生福利部推動,觀光則需要交通部觀光局。如果能夠這樣做,就可以將醫療對國家的貢獻效益做到最大化。最後,貫徹美醫認證,振興台灣經濟。」

王健全說「推動國際醫療專區,允許部分企業化,並不是要鬆動醫療服務濟世救人、社會公益的核心價值,而在於因應時代趨勢,使醫院有部分盈餘可以改善醫事人員的薪水,並疏解部分健保困境,目的在於推動醫院的永續經營,最終目的則是維繫整個醫療服務的核心價值。」

針對林岱樺委員的問題,他的回應是「其實我們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比較虛擬專區,所以醫療美容、醫療觀光都有,目前也都在做;第二個階段叫做2.0版,就是以醫療的核心價值,帶動一個實質專區,希望藉此帶動我們的醫療健康產業升級,以及醫藥產業的發展。」

衛福部長邱文達回應「早期是有區分Medical Travel是比較重症,Medical Tourism是比較輕症的,把這二者分開。而最近則比較無這樣區分,都叫International health 或是 Medical Tourism。」

開放後醫療糾紛如何解決

葉光芃醫師表示台灣應推動不責難補償制度

臺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則表示「醫生做這些case都是醫療糾紛最低的,因為國外進來的病人,你都先看到病歷了,醫生要不要接、敢不敢接,已經事先有評估了,所以醫療風險是最低的;當然免不了會碰到,碰到就是買醫療糾紛保險,現在全世界大概的一個標準是至少要買到100萬美金。」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李偉強:「醫療糾紛,這是我們要擔心的問題。簡單來講有兩個方法,第一種方法就是先買保險。至於另外一種方法,如果醫院是跟美國某家公司簽約,就看合約上是怎麼寫,醫療糾紛就怎麼裁定,在國外是簽訂不同的合約就採不同的處理方式,在這方面如果沒有其他特別的規定就適用台灣的法律。」

Photo Credit: Phalinn Ooi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