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大偉
台灣同志文學史該怎麼書寫?我要轉向西方,借用東尼賈德的史學方法
今日我們在台灣的學院中,亦複製著歐美學院的身分政治,在著書立言因其身分本質,而顯得權威,這正是賈德所提出的危險性:本質、隔離與排他。
並讀柯裕棻〈一個作家死了〉與邱妙津《蒙馬特遺書》:思覺失調病症如何使文中主角產生被害妄想?
作為讀者,我們不能依靠文本分析來診斷作家。但當讀者們可以透過文本來認識當中描述的思覺失調病症,在閱讀的理解與討論上,我們便多了一種可能性。除了種種愛戀執迷之外,更有對於健康的渴求與盼望,以及對關係倫理性的探究,瘋狂抑或是背叛,孰先孰後?
【小說】《魂斷威尼斯》導讀:美與醜、生與死,其間距離就跟靈肉之間一樣迷離
電影版魅人,渲染了痴迷的狀態。但我也要強調,原著小說除了展示痴迷狀態之外,還觸及了電影版無暇照顧的幾種課題:例如,靈與肉之間應該如何取捨。
李琴峰《獨舞》導讀:今日的女同志和憂鬱症病友可以怎樣跳舞?
《獨舞》描述形形色色、散置各國的女同志和憂鬱症病友,有些仍然躲在洞中,有些出洞相互取暖,有些脫胎換骨。雖然她們都是獨舞者,但是她們也勇於嘗試其他生命選擇,例如眾愛。
紀大偉談《同志文學史》:沒有競爭力的文學,值得由你來珍惜
紀大偉費時4年整理出近30萬字篇幅的《同志文學史》,作者宣稱要讓讀者從同志文學作品感受到歷史的種種感覺,從中回味種種委屈的力量,因為這些難言之隱都在文學留下痕跡。
紀大偉:去老師家睡覺—閱讀《哲學家傅柯的公寓》
傅柯是敘述者精神上的父親。傅柯過世越久,小說敘述者就更深切感受他的「另類家庭」、「多元家庭」是由許多傅柯調教出來的同志人士共同組成的。
在文學世界中尋訪同志,在同志文學中探索世界
當壓迫和賤斥以緩慢卻確實的步調在改善,當同志越來越能自在現身、享受生活的同時,歷史也不再是同志切切追索,用以錨定個人、賦予個人生命意義、找到個人歸屬感的唯一依歸了。
冷戰的小孩:戰後同志文學的藏身處
到了21世紀,既然呈現同志的種種影像變得像自來水一樣隨手可得,國人也就未必想要重啟鑿井取水的克難精神,未必想要繼續珍惜文學。越多的自由,反而會讓人忘記文學的價值。
冷戰的小孩:戰後同志文學的藏身處
到了21世紀,既然呈現同志的種種影像變得像自來水一樣隨手可得,國人也就未必想要重啟鑿井取水的克難精神,未必想要繼續珍惜文學。越多的自由,反而會讓人忘記文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