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感
- Related Tags:
- 道德感
- 教師
- 貪小便宜
- 道德哲學
- 普列希特
- Judith Jarvis Thomson
- Richard David Precht
- 思考陷阱
- 對自我意識與「生而為人」的哲學思考
- 位格
教師道德糾結症候群:與「職業倦怠」同樣構成現代教師的職涯挑戰,但兩者之間略有不同
作為老師之所以糾結,源自於我們相信:「教育孩子,是爲了(也能夠)讓孩子的人生過得更好」,所以老師希望他們認真學習,希望他們尊師重道。但實際上,現代學生們的經驗已經不是這個樣子了。他們所面臨的社會,恐怕也不是「好好讀書」就能夠過得好的。
不讓座就會「社死」:年紀越大的人,對公眾道德的要求會越高?
台灣的道德文化仍受群體主義思想深深影響,在博愛座的坐與不坐、讓與不讓間,都可能讓人感受到沈重的道德壓力。個人需求彷彿需要有很正當的理由才能站住腳,否則群體期待總能輕易凌駕個人之上,擔心不符合社會期待就會被批鬥成社會性死亡。
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就在於道德感,曾鞏便是「君子懷德」的寫照
曾鞏讓我敬佩的地方是在於他父親後來往生時,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功名及可能依附權貴、平步青雲的環境,回到了家中照顧母親。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母親還不是他的親生母親,但他卻如同親生母親一般孝養她,從無難色,從此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操守。
道德魔人是天生的嗎?陽明交大鄭雅薇從社會神經科學探討「道德感」
當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公眾會以犯罪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來衡量罪行是否重大,法官判決是否公平。這時人們腦中的「道德感」是怎麼運作的呢?這種道德感是與生俱來的嗎?
普列希特《我是誰》:墮胎是道德的嗎?從人性尊嚴、功利主義與道德感三條路徑切入討論
關於哲學思考與自我省思的著作不勝枚舉,但《我是誰?》卻與眾不同。因為過去從未有一本書能橫跨哲學、心理學、人類學、古生物學、腦部科學……等領域,這麼全面性地帶領讀者去思考各種人生重大的哲學問題。
《無良這種病》:對病態人格者來說,家人和朋友是最弱的目標
你和病態人格者之間的差異在於,你具有道德感。你知道孰是孰非,而且懂得關心別人,不會故意傷害周遭的人。萬一你不巧傷到別人,可能會為此感到難過,但病態人格者沒有任何感覺。
從非洲豬瘟的肉品偷渡,看見台灣人的投機和貪婪
不管偷渡者各自目的為何,說明大家透過吃喝來滿足、麻痺對生活的苦悶抑鬱,達到一種暫時的小確幸,也成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大家希望便宜,想要CP值高,就會有更多人找到更多廉價、有風險的原料來滿足你。一來一往,也成為「貪婪」背後複雜深沉的原因。
死亡與生活(上):當死亡被提醒,另一個「自己」會出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特意去思考有關死亡的問題,我們甚至會有意的避開有關話題。但是,如果你不得不思考這一問題的話(畢竟我們終有一天會去思考),你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應呢?
臨床心理師告訴你:發現孩子作弊時,該怎麼辦?
試著先了解作弊行為所要傳遞的訊息。同時,在處理上,請考量孩子的自尊、隱私及感受。避免為了殺雞儆猴,而當眾讓孩子難堪,或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