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
中防長董軍對台恫嚇言論,府:中國缺乏自信與台對話;學者:對台海議題有高度不安全感
中國國防部長董軍今(2)日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時,稱「誰膽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總統府回應,此恫嚇言論透露中國缺乏自信與台灣政府進行對話,非理性言論更無法獲得國際認同。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黃宗鼎則表示,董軍的發言,在在顯示中國在台海議題上有高度不安全感。
區桂芝接受《新華社》專訪:再批新課綱「去中國化」,控台灣政治因素干擾教育問題嚴重
中國官媒《新華社》2日刊登一篇專訪,介紹區桂芝的家庭背景、求學及任教經歷等,稱其發言引發兩岸共鳴。區桂芝指出,台灣政治因素干擾教育的問題嚴重,課堂上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生聽到「中國」就感到刺耳,表現出牴觸心理。她也說:「選舉前,有人說我是4年一次的臨時演員。現在,我要把臨時演員演成主角。」稱如果民進黨繼續當政,課綱原封不動,就要連結更多人長期抗戰。
馬英九是承自蔣經國的最後海棠血淚,「相信習近平」實為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的不棄追求
德國漢學家呂恆君認為,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大選前的訪談中就兩岸關係「必須相信習近平」的論斷,是對蔣經國政治遺產的忠實繼承,其中不乏充滿悲憫與希冀的深厚人性。如何回應中國大陸,好比文明世界如何馴服極權主義這頭「利維坦巨獸」。
古文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主牌:比起教什麼,怎麼教才是重點
人性價值的核心討論是橫跨在各式藝術文本之中的。學生並非不懂,他們聽歌會流淚、看動漫會熱血激昂,對時事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只是無法把自身情感和文言文搭上線。作為老師,我需要搭建一套鷹架結構,讓學生減低對課文的距離感。人性的永恆價值,是存在於各種藝術作品之中的。所以,應該沒有「不學《廉恥》一課,就無法學會禮義廉恥」這種事。
課綱沒納入《廉恥》到底是對還是錯?我想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解析
如果回歸到課綱沒納入《廉恥》的議題,課程中排入廉恥,難道一定會比較有「恥」嗎?這裡有幾個環節,一個是老師教授課文和學生學習的概念問題,另一個是學課文一定比較「知恥」嗎?究竟道德是什麼?能不能學呢?我們今天想討論的,是從心理學角度看道德發展這回事。
蕭美琴赴政大校園座談:維持現狀是最大公約數,去中國化最強烈的是共產黨
學生問到,如何說服他們要繼續投給民進黨;蕭美琴提出3點理由,包括,賴蕭配歷練完整;3位總統參選人都曾擔任過市長,各有各的評價,賴清德在台南市長期間,滿意度較其他2位更高,過去成績獲人民肯定;民進黨這8年執政與前面8年,成績更為亮眼,但可以改進還很多。
文本分析區桂芝老師影片內容:與其爭論文白比例,更該加強「語言教育」而不只是國文教育
區老師說108課綱是意識形態,然下文將透過其演說內容的修辭分析,揭示其言論也是暗含意識形態,與她所敵對的意識形態,可謂衝突。教科書內容的決定牽涉國人集體記憶的爭奪戰,而且時值選舉時期,區老師又向候選人喊話,望其表態,此可謂「影響人們對未來共同生活方式的選擇」。
108課綱刪減文言文惹議:趙少康稱課本拿掉經典可惜;蕭美琴表示課綱要活化
趙少康說,108課綱爭議很大,不只國文、歷史去中國化,學習歷程也讓學生不堪其擾。雖然課本本來就要多元化,但把千錘百鍊、流傳幾千年的經典拿掉真的很可惜。而蕭美琴接受媒體聯訪時則表示,台灣教育面臨持續改革必要性,但台灣教出來的孩子在世界上很有競爭力,應該要對自己有信心;她指出,課綱要活化,有更多現代工具,包含科技的工具及如何增進知識、如何面對世界等。
柯文哲談文言文爭議:反對去中化,不必因競爭就丟棄中國文化
柯文哲說,台灣應與中國表明彼此同文同種、具備相同語言,但有不同政治制度與生活模式,不必因為與中國競爭,就丟棄中國文化,讀唐詩宋詞、論語孟子不是壞事,一個人仍需具備文化素養。
台廠「去中國化」成趨勢,轉向東南亞、印度建立新供應鏈
觀察近幾年在去中國化趨勢下,台商南向東南亞打造新世界工廠的趨勢已逐漸成形。在越南因政府祭出優惠政策招商,加上DELL(戴爾)及APPLE(蘋果)兩大品牌廠號召下,包括廣達、仁寶、英業達等台灣組裝大廠都已進駐;印度則有鴻海、和碩、緯創等大廠前往。
推動「路名轉型正義」帶來的地方收益,絕對遠高於道路更名的行政成本
除了去除權威、增加地方特色和居民對故鄉的了解外,如果從中國沒有立場說三道四的中正路開始正名,透過過程中的社會溝通、公民參與模式,並且讓社會開始看到道路正名的商機,更可以做為未來路名去中國化的基礎。
103年前的「五四運動」,就是深受日本「脫亞入歐」影響的「去中國化」運動
由於,台灣近年來所謂的「去中國化」問題,老共和統派都很不高興。所以,我才要寫這篇文章,好讓大家知道,「去中國化」的問題,103年前的「五四運動」就已提出。中共更是最積極的實踐者。
來跟「戰鬥藍」趙少康學習:如何用孫中山和岳飛寫出不敗的政治文?
因為趙少康金句式的有力結論比較容易在群眾心裏留下重大印象,講太多事實只會讓人覺得文章太長、文長不喜勿入。明明一個在講理,一個在強辯,強辯的人反而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不敗政治文的最高指導原則。
國軍取消軍團編制並非「去中國化」,而是朝三軍聯合作戰的機制邁進
針對這次的軍制改革,筆者認為任何過度的政治解讀都是不必要的,無論大家是支持還是反對,都應該回歸軍事角度來討論此議題。
【關鍵眼中盯】我們該如何看待那些「台灣不該放中國節日」的論述?
有些人大力鼓吹台灣不該有中秋節、農曆新年這些「充滿中國遺毒」的節日,但這些人常沒意識到國家、人民、文化,其實是可以分開談,也很需要分開談的三樣東西,「中國文化」也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獨有。
逐鹿天下的台積電:疫情之後,我們如何理解從「短利思維」甦醒的全球布局?
傅瑩女士一句「您真的認為民主制度這麼脆弱,華為區區一家高科技公司就能威脅到它?」讓不少人拍手叫好,但這其實是個二分法的陷阱題,因為全球企業諄求短期利益的結果,其實為自己培養了一群未來的超級競爭對手,而不斷混淆視聽的結果,就是讓不透明的中共政權更將穩定維持。
華航要不要改名?「分期付款」式推進,回顧扁政府正名運動簡史
站在執政黨的民進黨立場而言,改名乃是前次執政遺留的未竟之業,完全執政後的蔡英文政府若有心,不管是那些已更改卻又被馬政府扭轉原狀的、抑或是那些包括China Airline在內應正名而未完成的機關、機構與公司,理應抱持著平常心,繼續主動推動。
從《萬葉集》選出「令和」是去中國化嗎?日本給台灣的「脫中」啟示
在日媒報導中,「漢字文化圈」、「跨越國境」、「日本古典」等關鍵字眼屢屢出現,也許可以稍微一窺日本人較為廣闊的看法。文化本就沒有明確界線,但如何從舊有文化中,重新詮釋或創造出新的意義,認識「我們是誰」,才是有趣的觀察。
【插畫】中國史改東亞史,中華民國就亡啦!
對年輕一代的台灣人而言,土生土長的這個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也是認同的所在,若無法在世代的根凝聚在地意識,只想一味的用歷史論述將人安上不屬於他的標籤,注定只會和主流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