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
葛兆光《亞洲史的研究方法》:五百年前就有南海爭議?解析明清兩代的東海、南海貿易
從明初開始,對西北的緊張和無奈,使得明廷逐漸把注意力轉向東南,政治上依賴東部的朝貢圈,經濟上依賴東部中國的富裕區域,貿易上雖然最初僅僅允許朝貢貿易和勘合貿易,但最終還是開放民間的海上貿易。
朱雲鵬《給和平一個機會》:國家是中華民國,課本卻要去中華民國化,會不會造成思想的矛盾?
台海間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旦開戰,造成的損害與犧牲又有多大?作者以學者之眼剖析中、美、台三方局勢,模擬多重互動的劇本,透過真實數據呈現國際政治與經濟的新秩序。本書嘗試以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分析提出解方,引領台灣尋覓一條和平之路。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3:草原的稱霸》:何謂歐亞大陸東方史?游牧王朝給中國王朝帶來的巨大衝擊
本卷以「歐亞大陸東方史」的嶄新框架,重新回顧歷史,連接起內亞、中國與東亞等不同世界。箇中關鍵角色,便是過去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居住於乾燥地帶(草原或沙漠)的游牧民族。透過審視這些游牧民族及其所創建的國家和王朝,以及他們與中國之間的關聯,描繪出多種民族往來交流之多元世界的歷史。
《火槍與帳簿》書評:全球史新敘事模式,卻仍無法擺脫「中國民族主義史觀」
《火槍與帳簿》藉由全球史的新敘事模式和豐富的歷史知識,運用較為親民的文字寫作,予讀者大量整合知識與視野,是十分不錯的作品。可惜的是作者雖試圖以全球史替代過往狹隘的民族主義視野,但寫作中國部分時,仍無法避免一種為鞏固中國當權者統治、確立他們對外擴張正當性與合法性的民族主義史學模式。
來自大學教學現場的反思:民主台灣所需的歷史教育?
在備課與教課的過程中,事實上,我常在思考的問題是:要如何講得有概念?要如何講得讓他們對歷史的思維方式感到興趣?要如何讓他們能正視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所想遮掩的傲慢,從而可以更具備對人性的普遍理解能力?從而可以更有自信更具包容心地去面對這個世界的紛擾。
《從神話到歷史》:從中國通史看「農耕」與「游牧」兩個文化軸
本書所敘述的史前社會,強調舊石器時代以來,中國大陸有北方與南方兩個區域社會文化軸。而且,這兩條文化軸中,北方的文化軸是經常與歐亞草原地帶進行交流,但在南方的文化軸裡誕生的物質文化,就相對地顯得保守與變化緩慢。
蔡英文:中國打壓台灣,就是為了影響選舉
賴清德在另外的專訪中則表示,如果每次中國的打壓行為,一次又一次讓台灣更加團結,才有助於止中國步步進逼,否則每次中國打壓,台灣就多一次分裂,「那它(中國)一定持續的啊」
【插畫】中國史改東亞史,中華民國就亡啦!
對年輕一代的台灣人而言,土生土長的這個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也是認同的所在,若無法在世代的根凝聚在地意識,只想一味的用歷史論述將人安上不屬於他的標籤,注定只會和主流越走越遠,
新課綱審議:「中國史」變「中國與東亞」,並納入「轉型正義」
國教署的研究員楊秀菁說明,新課綱納入的轉型正義會以人權與民主秩序概念的建立為主,讓學生能掌握歷史脈絡,除了會談到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外,也會有原住民族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