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值
只顧同溫層,不爭取社會共識最大化——為何藍綠都愛「負面鬥爭」?
台灣大選期間平均投票率約在60%到70%,而補選期間只有40%到50%,低參與度,意味著政黨只要用「仇恨值」催出自己基本盤拉高支持度,在中間選民參與度不高的情況下,就會極大提升當選幾率,這比展開積極辯論說服各自陣營之外的人獲得支持,要方便許多......
朱立倫與戰鬥藍為了搶深藍同溫層保險票,不惜拿陳建仁當祭旗
有些媒體人與政客試圖在陳建仁父親的身分做文章,然而這種說法看似針對陳建仁,其實暗指綠皮藍骨的侯友宜,這就是典型國民黨放話式的宮廷鬥爭。此外,此般論述也剛好說明了這些人對歷史的無知。
九合一選舉再次大敗後,民進黨能否複製2020年大選翻盤的奇蹟?
2022九合一選舉中,沒有特定藍綠立場的中間選民,已經被各方視為左右台灣未來選舉的重點投票族。他們立場並不固定,時而根據「仇恨值」來投票,也就是考慮「討厭誰」或「對誰失望」多於政策。這一現象被分析者認為是台灣未來投票的重要指標以及隱憂。
為什麼今年沒有「韓流」民進黨還一敗塗地?期待2024,選民們不必再以「恨」為動力投票
九合一選後,許多人好奇「抗中保台」沒用了嗎?為什麼沒有韓流民進黨還輸那麼慘?但我倒覺得或許2020年就是因為韓國瑜,民進黨才能拿下817萬票——因為台灣選民最大的投票動力,終究是「擔心對方派的討厭鬼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