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熱帶
專訪《異溫層迷航記》主編趙恩潔、林浩立:人類學可以讓人更具備同理心,但同樣的,傷心也可能加倍
在台灣社會中,「溫層」的體驗近年來因政治議題、社群媒體變得更加鮮明,而研究人類學像是溫層中的旅行者,不斷跨出同溫層,試著同理異溫層。以下訪談,是《芭樂人類學》主編趙恩潔、林浩立所說的故事,也是他們在驚艷與傷心、同溫與異溫間取得的微妙平衡。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以三個著名的希臘悲劇,解釋李維史陀的結構式神話閱讀
結構主義將文學與文化分析的「精簡化」可說是其方法的兩面刀刃:一方面,它幫助我們快速歸納複雜混亂的文化與文本,提供較容易理解的整體性視野;另一方面,它也制約了其互文性意義的流動性、多樣性、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展評】王之博個展:後網路時代天真的人類學家
邏輯與敘事是觀者的遊戲,卻並不一定是創作者的道具,王之博尋求的是在「好畫」和「壞畫」之外的第三條道路:將荒誕隱藏在貌似古典的技法和圖像之後,畫面乍一看來是穩定的、秩序井然的,越細看卻越發矛盾百出而畫布和生活,都是王之博的田野。
每個故事都需要「第三人視角」:一位小男孩到離家千里的雅加達,才意識到自己是「黑人」
所有的寫作開始的原點都在「我」這個人身上──我看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我想寫什麼、或我要做什麼,可是這個我,永遠有盲點。
每個故事都需要「第三人視角」:一位小男孩到離家千里的雅加達,才意識到自己是「黑人」
所有的寫作開始的原點都在「我」這個人身上──我看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我想寫什麼、或我要做什麼,可是這個我,永遠有盲點。
每個故事都需要「第三人視角」:一位小男孩到離家千里的雅加達,才意識到自己是「黑人」
所有的寫作開始的原點都在「我」這個人身上──我看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我想寫什麼、或我要做什麼,可是這個我,永遠有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