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
《走進中世紀的世界》:這個被稱為「大都」或「汗八里克」的城市,對馬可波羅來說是一個仙境
倫敦大學中世紀研究學者安東尼.貝爾(Anthony Bale)在研究中世紀的朝聖與旅行過程,發現了中世紀的旅行與現代旅行許多的相似之處。本書精選了50多個中世紀旅人必去的城市,這個世紀的旅人和現代人一樣,對於航向未知的路途既期待又戰戰兢兢。
法國學界抗議對北京卑躬屈膝,指巴黎2博物館配合篡改歷史抹去「西藏」
今年是法中建交60週年,居美東方博物館預計於秋天推出以唐朝首都長安為主題的展覽。「他們會對吐蕃帝國的存在,以及長安在763年被吐蕃軍隊占領的事實保持沈默嗎?」最後投書寫道,法國博物館被任憑改寫歷史是極大脆弱的象徵,法國學術與文化機構拒絕反民主外國政權的干預,迫在眉睫。
習近平無法擺脫成為「普亭小弟」的政治現實,俄烏戰後中國將更受制於俄羅斯
中俄兩國的關係失衡,更是明顯的表現在俄國收穫清單,大多數的中俄合作幾乎都是單方讓利。黑瞎子島的主權問題定調為共同開發;哈爾濱開放予俄國作為主權基金的基地,實際上成為中國境內的俄國水房,這更給予美國擴大對中國金融制裁的底氣。俄國除了可以選擇中國,尚有印度作為天然氣、高端軍事產品的出售對象,讓中國很難真實的對俄國表達不滿的情緒。
《歷史的轉換期5:1348年.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元明易代的「暗流」,即是這數十年周期氣候變遷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各地如何面對1348年的浩劫。伊斯蘭與西歐世界的醫學家紛紛以當時的知識觀,探究鼠疫成因;受小冰期影響,當時地震、水災、蝗災等多重自然災害頻傳,鼠疫的爆發如何加重社會壓力;中世紀市民如何面對黑死病的侵襲,又是如何打壓異己、放大既存的社會問題;大型蒙古帝國如何分崩離析,轉變成在地化的鬆散政治集合體;黃河的反覆潰堤又是如何帶動社會民變,最終擊垮元朝。
蔡東杰《帝國之翳》:早在蒙古人到來之前,以巴格達為中心的絲路西側世界已然產生重大變化
本書為「中國三部曲」系列之第二部,將時間軸拉回到三百年前的十六世紀,從雙方最初接觸之發展,一窺帝國傳統視野之微妙缺口。重新審視鴉片戰爭前後的中西互動關係,試圖解讀面對漂洋遠到的西歐列強,長期作為東亞強權的中國,何以看似不堪一擊,或至少左支右絀?
蘇曉康《海慟》:從中國文明史上可以看到,東亞通常鬥不過內亞
他的筆,見證「鬼推磨」近代中國三十年魔幻奇觀,記錄「瘟世間」二○二○後的疫戰危機。最新創作《海慟》,總覽太平洋政治局勢,冀望痛楚終能使人醒覺。流亡者視角談中國可信度更高!毛澤東如何鞏固共產政權、參考商鞅變法操縱人心;春晚怎麼開始的,文革把人逼死後連屍體都不放過?從地理歷史、獨裁政權再到人文,中國一路走來在作者眼裡早已地蠻天荒。
《消失的古國》:成吉思汗六度征戰滅西夏,「黑水城」史蹟毀在俄人手裡
本書作者胡楊是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他透過考古的遺跡,一一介紹中國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國家,引領讀者循著蛛絲馬跡──古城遺址、古墓與文物──重新認識戈壁沙漠上這些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已然消失的古國。
《皇帝的家書》:繼承蒙古帝國的大清帝國,是漢滿蒙回藏五大種族的「共主邦聯」
透過康熙的親筆家書,不僅能得窺傳統漢字史料中極為難得的帝王情感與私人生活,更可以從中認識巔峰期的滿洲帝國與蒙古、西藏之間的複雜關係,甚至還能見到西方——遠道而來的耶穌會士的影響。
「以天為幕、以地為蓆」,兼具生態科學與智慧巧思的蒙古包為何冬暖夏涼?
「蒙古包」的居住概念,巧妙地呈現出「天」、「地」、「人」三者的緊密連結關係,但其實「氈帳」的建築風格並非屬蒙古族的原創專利,而是包括匈奴、突厥、回紇及其他北方遊牧等民族的共同居住模式。
鐵木真不姓鐵:自古以來「有名無姓」的蒙古人,如何在現代社會登載姓名?
20世紀蒙古在社會主義時代,舉凡政治、經濟、文化與風俗習慣均深受「老大哥」蘇聯的影響,因此稱謂介紹亦學習俄羅斯人,套用「父名」+「本人名」之喚名方式稱呼對方,並逐漸發展成現今蒙古人以「父名」充做「姓」來使用的識別概念。
《不一樣的中國史9》:西域對中國不再重要,是蒙古興起所帶來的後遺症
西域的沒落,連帶造成的情況是使得近世中國失去了一股重要的外來刺激。中國的「天朝中心」思想,從中古到近世,有著相當的轉變與擴大,就是這種情勢下的結果。
席慕蓉《胡馬依北風》:每個向神馬鞠躬致敬的人,抬起頭來都帶著歡欣的笑容
游牧文化的先民,自古以來就有把自己心愛的駿馬獻給天神的傳統,這匹馬自此以後自由生長,任何人也不能騎乘、役使、打罵,從不上馬鞍。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世上最偉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如何給了我們宗教自由?
成吉思汗所給予其屬民的宗教自由,與現代世界所謂的宗教自由的內容與實行上是否如此一致,其實還有值得探討的空間。不過該書從宗教信仰的視角來看待成吉思汗的崛起與蒙古帝國的興衰,以及對成吉思汗主張的宗教自由影響後世美國建國的主張也確實獨樹一幟。
《城牆》:成吉思汗厭惡築有垣牆的城市,且恨屋及烏地看待採取此種生活的人們
朱元璋對子孫的遺訓是,後世皇帝不可企圖擴張,而須維持強而有力的防禦;明初的朝廷恪遵以上原則,重建被蒙古人摧毀的城垣。成千上萬座的城牆遂重現於中國版圖內。
《絲綢之路》:史學家對蒙古西征帶來的破壞,似乎有些誤導與偏頗
帶著近乎厚顏無恥的讚美,有些當代歷史學家現在開始宣稱蒙古人曾經遭到了勇敢的抵抗而停下腳步,甚至在臆想中的戰役中吃了敗仗,這樣的說法久而久之也就好似煞有其事一般。
從禁忌英雄到觀光大使,蒙古人複雜的「成吉思汗情結」
上世紀蒙古在蘇聯「老大哥」70年的「監護」下成長,成吉思汗一度被蒙古執政當局視為「政治犯」看待,有關成吉思汗的一切事物均成為禁忌。
源義經傳奇:從落難貴公子變成「滿蒙之祖」
在當時的一些故事裡,義經又「被祖先」,成為了後金建國英雄.努爾哈赤的祖先!結合後來的成吉思汗說,義經在江戶至近代日本裡,由一個落難貴公子,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海彼岸的滿蒙民族之祖。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書評:為委屈受曲解的大汗獻上辯護
對台灣人而言,本書有助於擺脫舊認知的窠臼,同時也讓我們應當對自己的歷史記述有所警惕,威權政府時代對某些事物或歷史的負面評價,是不是經得起新近研究、史料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