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劇
廖運潘《生徒年代》:暴民在路上遇到疑似「阿山」的人便以福佬話盤問,藉以辨別「人種」
想真正了解《茶金》,就不能不了解廖運潘的人生。最美時代劇《茶金》的感動原點,北埔姜阿新洋樓守門人──廖運潘的少年成長過程。如果姜阿新是一代「茶虎」,那他的女婿廖運潘,更是土生土長、臺灣戰後一代的商業人才!
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談《聽海湧》爭議(下):立足當代、重塑歷史——時代劇不可能也不需要為歷史蓋棺論定
本文為公視董事長胡元輝針對台劇《聽海湧》觸發的史實/戲劇爭議之回應。胡元輝在文中以英國、日本以及串流於當代的興起發展,對於各國公共媒體製作所謂時代劇/歷史劇產生的「竄動」進行反思與討論。也在最後下了重要結論,胡元輝表明,公共媒體製作時代劇,其實不只是讓觀眾進入或理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空,其實也是重新以當代的視角回顧歷史、詮釋歷史,甚至是改寫一個過去被「誤解」或「誤導」的歷史。就此而言,歴史劇或時代劇不可能也不需要為歷史蓋棺論定,它不是歷史探索的終點,而是尋找史實、多元對話的起點。
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談《聽海湧》爭議(上):以英國、日本、台灣公共媒體為例,思索時代劇製播與意義
本文為公視董事長胡元輝針對台劇《聽海湧》觸發的史實/戲劇爭議之回應。胡元輝的提問是:「歴史與戲劇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公共媒體應該如何製作以歷史為背景的戲劇?」而胡元輝在文中率先爬梳《聽海湧》引起的迴響——無論是褒或貶皆有;而後則以英國BBC、日本NHK討論公共媒體在製播時代劇/歷史劇的位置與功能;最終回看台灣公視,進一步討論近25年來的進程,並且拋出《斯卡羅》延伸討論。胡元輝也給出了這樣的說法:「任何歴史劇或時代劇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史實,任何歷史描述也都面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挑戰,甚至是瞎子摸象的質疑。歷史研究一再提醒,現在認定的史實,未必就是歷史的真實,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人類亦未必能對歷史有『如實』的瞭解,歷史論述如此,以歷史為背景的戲劇亦然。」
王琄《逆光》:演員這個行業太瘋狂了,「有病」是不用解釋的
身兼演員、導演、作家等多重身分的王琄,在工作之餘,此刻的年歲,寫下記憶中的過往,特別是親愛的父母與手足,還有兒時的眷村生活。20篇敘事,談親情、友情、挫折與成長、孤獨與恐懼,以及如何好好愛自己。不時帶點幽默自嘲,偶爾探入內裡,或覺豁達但深刻,讓人不斷反覆思索自身,期許你也可以從字裡行間找到站穩腳步、強壯內心的力量。
從《茶金》「四萬換一元」的劇情爭議,討論評價歷史劇的標準
坦白說,任何影視創作物、或者該說所有人力營為所產生的創作物,不可能得到所有觀眾的一致認同,只是《茶金》一劇這次所引發的爭議系涉基礎且重大的史實,所以引發網路輿論一定關注也是合理的情況。
三看《末代皇帝》:從厭惡轉為欣賞,兼談李翰祥的清宮題材電影
這次《末代皇帝》重新推出獻映,部份媒體(包括自媒體)不明究理為它安上「史上第一次進入紫禁城拍攝的電影」頭銜,雖然貽笑大方,卻也不禁讓我們心生好奇,究竟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的巍峨殿宇,與電影世界的光影流麗,存在過多少兩相輝映的合作關係?
時代劇常見的反派「惡代官」,真的能像戲裡那樣隻手遮天嗎?
大家提到江戶時代「代官」,相信不少人就會想到做惡多端,魚肉鄉里的「惡代官」。但是江戶時代的代官真的是如同戲劇或是仿間印象般所描述的,可以隨意徵收錢糧加稅中飽私囊,乃至隨意冤枉良民使無辜百姓蒙受冤獄或是因此遭到威脅?
焦點院線《斬、》:塚本晉也導演講堂
塚本晉也的最新武士片《斬、》,加頓號是希望讓各位觀眾覺得斬下去還不是句號,那不是一個結束,不是斬了就完結了,而是斬下去之後該怎麼辦,可能接下來會有血冒出來、有眼淚冒出來,其實那才是事情正要開始。
時代劇中的武打騙局:隔著和服砍一刀殺得了人嗎?
武士穿著和服時,會先穿貼身的肌襦袢(穿在和服裡的襯衣),接著上級武士會穿長襦袢,之後才套上和服。這些都會重疊在身前,因此就有六張以上的布疊著,而腹部更會捲上三層厚腰帶。再加上武士會在懷中放入十張左右的懷紙,想要一刀就砍斷是不容易的。
由刀的插法得知劍術高低:「鶺鴒插」的武士看起來就不怎麼高超
進城或行走於街上等人很多的地方時,必須用「垂插」的方式,讓刀盡可能與身體平行。這樣刀鞘就會貼在身體旁邊,和其他人擦身而過時,可以防止刀鞘相撞。很多砍殺事件都是因為在路上刀鞘相撞而引起,所以才要避免。
是「時代劇」而非「歷史劇」:關於現實中的一把青
全劇在打造場景(如老機場)、道具(如1:1飛機模型)、造型(如軍服)是下了一番功夫,但距離嚴謹的史實還有一段距離,而那也不是劇組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