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涼麵消暑被流傳成為一則夏季信仰,而這個信仰傳到不同地域演化出不同流派,各有各的神佛形象與祈福解熱儀式。在涼麵武林,各門各派華山論劍多年,從來沒有一統天下的至尊,儘管意見分歧,卻唯有一件事相當有共識:涼麵加美乃滋是邪教——嘉義人表示無辜。事實上,嘉義涼麵是美乃滋混合芝麻醬,甜潤的滋味類似日式胡麻沙拉醬,挑人吃的口味,愛者恆愛,恨者恆恨:
身為南部人,一次誤闖台北人宵夜場,在熱炒店啤酒碰杯五六巡,有人說肚子「青夭」要去買「涼麵」,那瞬間我迷惑了。
這時間點正確嗎?這選擇正確嗎?涼麵怎會是「宵夜」呢?那不是中餐或下午呷點心的嗎?
待我翻翻從未出版的《南部生活百科》,千真萬確沒有記載這條,欸等等,還有你們涼麵配的那碗燙到不行味噌湯是怎麼回事……到底是想消暑,還是想生火?我以為這是電視節目《矛盾大對決》(ほこ×たて)吃比不吃還涼的綜藝實測。
流行於台灣各地的「類涼麵」物種
吃涼麵消暑被流傳成為一則夏季信仰,而這個信仰傳到不同地域演化出不同流派,各有各的神佛形象與祈福解熱儀式,便利商店廣告「天女散花撒上胡蘿蔔與小黃瓜細絲的黃圓麵」不是唯一標準。
受到不同移入文化影響,各地演繹出多種口味:麻辣風、擔擔風、越南風、歐爸風,亦有許多「類涼麵」物種。
像是流行於桃園、台中、台南眷村的「米干」與「涼皮」,就以米或麵粉為材料,把粉漿灑到漂浮於滾水的鐵模子炊熟,起出一張相似客家面帕粄的透亮白膜,刀起刀落切成豪邁的寬條,潑入花椒油、花生碎、香菜等等,也成一道非常異國采風的涼麵。
涼麵武林唯一共識:加美乃滋就等於邪教?
在涼麵武林,各門各派華山論劍多年,從來沒有一統天下的至尊,儘管意見分歧,卻唯有一件事相當有共識:涼麵加美乃滋是邪教——嘉義人表示無辜。
是的,被歸為涼麵異類的嘉義涼麵,主張涼麵必加「白醋」,而白醋即為當地人所謂「美乃滋」。之所以會以白醋為名,老字號「白雪牌」(佳味珍)提出日本師傅留下的老食譜為證,來自食材中的「白」糖或蛋「白」與「醋」字的結合。還有一派說法是,因為美乃滋吃起來微酸,所以被歸納在醋的系統內,而嘉義涼麵本也會加透明醋調味,所以用「酸醋」和「白醋」來區分兩者,這是個人在涼麵店的觀察,也是挺實用的說法。
事實上,嘉義涼麵是美乃滋混合芝麻醬,甜潤的滋味類似日式胡麻沙拉醬,但也因為各家的比例不同,有了美乃滋風味特別明顯,例如崇文錦魯麵,便是極度挑人吃的口味,愛者恆愛,恨者恆恨。
味噌湯以外的精彩配菜
在涼麵店高密度的嘉義,也可微觀出南部涼麵的配菜很精彩,且鮮少出現味噌湯。
黃記涼麵涼圓免費供應熱麥茶,並販售有涼圓、粉條冰、粉粿冰,吃起來加倍消暑;崇文錦魯麵提供錦魯羹(相似浮水魚羹);四味果汁則是嘉義雙怪的結合,美乃滋涼麵搭以鳯梨、木瓜、芭樂、檸檬打成的綜合果汁。
而如果走正餐路線的涼麵店,還會供應皮蛋豆腐與涼菜,涼菜多為汆燙冰鎮的蔬菜,想當然也是「白醋滿上」,土方十四郎(漫畫《銀魂》角色)要是來到嘉義,肯定覺得這裡是天堂。
台派涼麵之祖:市場裡的豆菜麵
溯往涼麵前世今生,不少文史工作者認為台派涼麵之祖,應該是「豆菜麵」,其在清末日治時期就已出現,至今仍少量流行於白河與嘉義交界。創立於日治時代的吳記豆菜麵,走過白河大地震與災後重建歲月,是白河市場裡最悠久的「豆菜店」,不少老客人是從一碗三角吃到現在,已成白河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味道。
第三代老闆吳建明至今維持自家製麵的傳統,豆菜麵所用的麵條不是黃油麵,而是比意麵還細的扁麵,用滾水煮透撈起,要立刻吹電風扇,同時均勻拌入香油,至於配料,用的不是蘿蔔黃瓜絲,而是爽脆的豆芽菜,淋的不是芝麻糊醬汁,而是台灣人熟悉的蒜頭醬油。
由於吳記豆菜麵曾在第二代時進行改良,多了用豬脂加入醬油、砂糖、蒜頭熬醬汁的手續,使醬汁無肉燥卻有肉燥香,是華麗版的演出,但大部分豆菜麵店的醬汁,都是生蒜頭加醬油,有的店甚至還不調醬,直接醬油、醋、辣採罐放桌上,讓客人自助式調味,極簡到北歐人都驚呆了,但價格也因此便宜到不可思議,一大碗20至30元,是吃快吃飽的超CP值早點。
說來有點意思,南部涼麵店的豆芽菜出場率之高,凡是以空軍或二空為名的台南涼麵,大部分都少不了豆芽菜,這是否與南部蚵仔煎放豆芽菜的「水師」傳說(註1)有某種神秘聯繫,便不得而知了。
註1:鄭成功的軍隊多為海上水師,而好種易養的豆芽菜是水手們的日常青菜,不僅可以吃,還可以種在瓷盤等貨物之間當成避震緩衝材,深受不易吃到青菜的船員們青睞。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