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你是一個大人,要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起全部責任。光陰是自己的、未來也是自己的,這應該是你在大學裡唯一要學到的最重要的事。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內容轉貼如下:
(吃飯時隔壁桌的人在聊天⋯⋯)
男生A:欸,上大學好閒喔,根本每天只要想晚餐要吃什麼就好。
男生B:對啊,都不知道在上什麼。你們政治系在幹嘛?
男生C:政治系很無聊,都在上什麼思想理論,沒什麼用,只有一兩堂感覺稍微有用一點。趕快轉法律系好了,或者轉社會系。
男生B:社會系跟社工系是一樣的對不對?
男生A:不一樣啦,社會系是要考公務員的,社工系是要當社工的。
男生B:啊那C你轉社會系,你就會比較有興趣?
男生C:應該至少比較有用吧。不然以後不知道要做什麼,難道要走學術路線嗎?
————-(以上節錄刪改自某大學某餐廳的對話)————–
從對話內容來看,這三個男生都是大一,那時大學才開學兩個禮拜,他們是三個標準的兩週新鮮人。
他們才從摧折他們12年的國民教育中離開,終於進入了一個對他們而言全然陌生的環境。
假如看倌您要大動肝火怒斥這些年輕人,以及將您的世代的成長故事搬出來「想當年我」一番,我勸您先等等。
我再重申一次,這是踏進大學兩個禮拜的新鮮人,他們對大學毫無想像。
但我想,對大學毫無想像不是什麼大問題,在幾個月之內,他們會完整經歷一整年的大一生活,經歷很多事情、面對一些從來沒有遇過的問題,面對人性的考驗或是感情的青澀苦辣。簡單地說,他們會經歷完整大學生活,然後當一個標準的大學生。
所以對大學毫無想像一點也不是問題。我覺得讓我比較在意的,是他們對自己毫無想像。
在大學念哪個學校、哪個系,對未來人生的影響,從你大學畢業的那一年開始遞減;你就業十年後,這個東西對你的意義,大概只有校友會信件是從哪個地方寄來,以及你回憶中大學生活在哪裡過而已。
但大學生活對於大學生而言,或者對於每個成熟的人格而言,最大的意義是展開對自己的探索。而展開這探索的前提,是自覺到「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對自己的陌生、我的能耐、我的價值、我的弱點,這些事情都急需自我探索」;扣發這個問題的扳機,則通常是「我是誰?我在哪?我未來要走到哪裡去?」。
假如按照康德(Immanuel Kant)所說,啟蒙的意義,是在於個體強烈意識到自我的蒙昧與自我認識上的未成年狀態,作為啟蒙思考的起點;那麼我想,這三個新鮮人,可能還沒走到這一步:意識到自我認識的狹隘。
根據我的經驗,任何一個大學生還沒有走到這一步之前,你教給他任何知識,對他來說都是皮膚以外的東西——不痛不癢、沒有特殊意義,大約跟手機吊飾的存在感差不多,只是有時候被別人拿來當聊天話題而已(通常話題還持續不到一分鐘)。
假如說我們的大學生這麼沒有想像力、而且對自己的想法、需求、能力、價值都毫無想像,我想這並不是他們的問題。我大可以把一切推到國民教育的老師身上(不負責任的謾罵是最廉價的消費享受),但是這樣就是污辱了成千上萬在國民教育第一線上努力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其中有一大票我的同學與朋友)。
所以我不想說這是國民教育老師的錯,這樣的指責太龐大,而且其實沒有歸咎到誰。
我覺得讓學生喪失了對自我的興趣,仍是回到了在國民教育體系裡的許多基本遊戲規則,包括了透過一整套的學籍編制、制服、文書與管理系統,讓學生成為一個單位、一個學號,而非一個思考主體;也包括了一整套從軍事訓練發展成的排隊、行進、作操、整隊等等的身體規訓,讓學生成為一個士兵;再由學校的訓導與教務單位發展出的規格化課程、死板的校規、記功記過的獎懲規定、樣版化的比賽與評選制度,終於合作無間地將學生擠壓成規格一致、條碼清晰的商品,然後在每年畢業季節,由各個中小學當季限定發售,再把他們趕進下一個工廠(或是鴨籠)。
不過從一開始扼殺學生想像,以及為了不讓想像、乾脆直接丟給他們極有限想像的,是每個學生所能接觸到的大人。
「你就去填所有的師範學校、畢業就去考老師,好好過穩定的人生。」
「要出人頭地當然要填醫科。老爸那麼辛苦供你唸書,就是希望你當醫生賺大錢。」
「只准填法律系,從畢業那年開始,就給我準備律師和司法官考試。」
「女兒啊,我聽隔壁陳太太說,他女兒念會計,畢業就去國外唸書,現在已經在美國的會計事務所工作了捏!」
我可以直接問各位看倌,你考大學的時候,你的父母沒有給以上意見,只說「你喜歡什麼就去念,你開心最重要,以後很難找工作也無所謂」的人,應該是零吧?
我沒有責怪父母的意思,把孩子拉拔長大,希望他一生走得平順,不希望他吃太多苦,或是遇到以前自己的困境,是天經地義的想法。我不是為人父母者,我無權批評。
我的想法是,父母有權利幫小孩規劃未來,而每個小孩,也有權利去決定自己的未來。那麼當兩者抵觸的時候,就必須去溝通、磨和,甚或衝突,尋求解決之道。民主社會的基礎假設便是如此。
那麼回到這裡,為什麼剛走進大學的新鮮人,會有以上的發言?我們可以大致整理出他們想法的幾個基礎原則:
- 大學就是職業訓練所。
- 大學科系就是決定你的工作,選工作當然要選輕鬆、賺得多而且有發展的工作。
- 我不打算在大學的學習階段裡付出什麼努力。
所以我大致假設,在他們過去18年的人生經驗裡,他們徹底打壞了對於學習的興趣與胃口,他們對於追求知識沒有任何熱忱。此外,他們接觸到的所有訊息整理歸納的結論是:大學的終極任務在幫他們找到輕鬆、高薪的工作;假如找不到,次一等的選擇就是遁逃到學術領域。
高中畢業後的他們,對大學如此想像,不是他們的錯,這是他們的環境能接收到訊息的總合結論,而也因此,讓他們重新思考人生、想像未來的沈重工作,就落到了大學的身上。
但是大學不比國民教育,沒有人要為你的學習負責,當然不會有人好心告訴你「你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你要勇敢主動走自己的路」。想像有限的人,只好延續高中以來的想像,填熱門科系,貫徹大學職業訓練的目標,去投入「父母親那一輩」覺得高薪的工作。
萬一他們又超級不幸,畢業後工作了才發現,醫療工作異常超時辛苦,而且沒賺那麼多了;公務體系壓力越來越大、責任越來越多,而且以你的年紀資歷,根本升遷無望;會計體系只是填進著名事務所的小螺絲釘,而且大案子都在出走潮,而賺錢的律師只停留在好萊塢電影裡,至少,不會有你的份。更不用說,我們常常看到教授過勞死的新聞。
你當然會覺得你被騙了,你被這個時代負了、你被這個國家負了。可是,你為什麼不問自己在大學時期是怎麼下這個決定的呢?
因為大家說這個好賺,那你自己覺得呢?你有負責任地去調查打聽產業的現況嗎?你的父母很權威他們要你這樣做,那你曾經為了「你自己」的人生而奮鬥過嗎?去盡全力爭取過嗎?當你找到了你最喜愛的事物,你有以它為職志的覺悟嗎?
沒有,我們大多數選擇了一條避免衝突、避免鄰居的閒言閒語、避免自己要太勞累去爭取,看起來很安全,但是自己也沒感覺的路,填上了志願。
那麼也許在大學的階段你可以學到一些事:
一、沒有人要為你的未來負責。那些出嘴、出主意的人,在你面對中年危機、自我否定、後悔走錯路、花了太多冤枉時間的時候,他們通常缺席,或說那是你自己造成的。
二、大學時的科系,跟你未來工作的關聯真的沒那麼大。當然,絕大多數的人可能都是做跟大學科系相關的工作,但我很懷疑大多數人是熱愛自己工作的。有很多人到了30歲,意識到這根本不是自己想走的路,於是重新去尋找。這當然很好,他選擇對自己誠實,並且下定決心盡全力爭取自己的未來。但他要是在大學時就勇敢面對內心的疑問與聲音,該有多好。
三、那些人云亦云選了別人意見的路走的人,最終還是會離開這個領域,重新去想自己要什麼。而他大學時,明明有大好的機會去探索自我,找尋最讓自己熱愛的事,即便那在當時不一定被認為是一個工作或是事業。引用老話:2010年的十大熱門工作,有半數在2004年以前並不存在(影片《Did you know?》)。
四、最後,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大學是你探索自我與瞭解自我的重要階段。忠實地掌握自我的人,即便在大學畢業後才投入一個全新的產業,從零開始,他的起點也不會落後人家太多。因為,他充分瞭解自己要什麼,並帶著強烈的動機去學習所學的知識。那些知識將會緊緊地鎖在腦袋裡,生根茁壯。
我不曉得那幾個聊天的人有無可能看到這篇文章,但我想跟他說:你的大學生活剛開始,你有極充分的時間,去多方嘗試,去積極探索,去對每件陌生、未知的經驗say yes(You could say "yes" to EVERYTHING!);當你是大一新鮮人,你不知道你要什麼、你也沒有興趣,我不會說那是你的錯,因為你本是個小孩、你也一直被當作小孩、沒有人要你負責、自然不會有人責怪你。
但是你大學畢業後,你還是沒想過你要什麼、沒去爭取過你的未來、還是選擇了別人口中輕鬆的路,自己卻未曾查證過,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因為在大學,你是一個大人,要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起全部責任。而事實上,這世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要為你虛度光陰而負責。光陰是自己的、未來也是自己的,這應該是你在大學裡唯一要學到的最重要的事。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