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位實習教師受訪者中,14位正處在23至28歲的「轉大人時期」。實習時他們或多或少擁有家庭的經濟支持,卻也因此被剝奪有助於順利轉換為「大人」的因素中,相當關鍵的「經濟獨立」。
文:黃千瑜(曾任中學實習教師,2021畢業於政治大學社會系碩士班)
近年來,中學普通類科每年約有2000-3000名儲備教師進入成為教師前哨站:「學校實習」,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實習教師」。透過與16位實習教師的訪談,一次次感受到〈荊棘裡的花〉這首歌,正緩緩唱出了這一代實習教師的心聲。
像開在荊棘裡的花
細雨中飄香
相信愛在某個地方
會種下芬芳
盛開在荊棘裡的花
越是流淚越仰望
愛是一步一步堅強
奮不顧身的綻放——飛兒樂團〈荊棘裡的花〉
2004年,教育部於立法院會期間提出《我國中小學師資供需與「流浪教師」之問題專案報告》,指出「流浪教師」現象約於《師培法》推行十年後形成。由於教師勞動市場的供需失衡,從師資培育至正式教職的道路,自過往明確穩定,一轉成為年年不絕於耳的「環島流浪者之歌」。
當看到已經取得教師證的同學、朋友們,相繼退出角逐正式教師的環島教甄戰場,還在途中的實習教師,眼見一旦走上這條路,經濟狀況未得穩定前方路途漫漫,數度遙望仍不見終點時,不免興起能夠堅持多久的困惑與忐忑。
心理學家阿奈特(Jeffrey Arnett)曾將界於「18至20歲晚期」視為「轉大人時期」,它是獨立於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新階段,特點是相對獨立的社會角色和規範期望。個人在這段時期離開童年和青春期依賴,需要培養承擔對自己的責任、獨立做決定和經濟獨立等三項能力,其中「經濟獨立」特別被視為成功轉大人的關鍵。若能成功完成轉大人時期的發展任務,將有助於個人在職涯和關係上的成功。
在受訪者當中,大多數實習教師正介於23-28歲這個轉大人時期,進到學校後他們承擔教學、導師、行政等多項任務,在制度中卻被掛以「學生」之名,這意味著這場作為大多數實習教師的第一份職場經驗,被理所當然的視為「學習」而「無給薪」。
在沒有經濟來源下如何負擔半年生活開銷和房租?他們又如何看待當前個人的處境?受訪者慕理(化名)實習期間經濟來源主要仰賴個人先前存款,雖然住家裡開銷不大,但由於期許自己能是經濟獨立的大人,卻眼見存款日益下降,當前的情況對她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於是,只要有學校有代課機會,她都盡量接:
「會覺得自己就是沒在賺錢很低落,有點煩躁,而且24、25這個歲數也不會想一直靠家裡,一直靠家裡也會有心理壓力。我都是一直靠存款,可是你看到存款一直在減少會非常焦慮,因為妳現在又不可能再去得到什麼錢,所以我才會一直接代課,又因為一直接代課,又覺得很累。」
家教,是許多實習教師五點下班後的夜間活動。定洋(化名)實習時年屆不惑,已婚且當時已買車買房,經濟負擔不小,一週空閒時段家教幾乎全滿:
「一到六,六整天,八個到九個,那時候其實滿累的,比如說到最後我實習(的輔導)老師問我是不是很累,我說對啊,她說在幹嘛,我說我在兼家教。如果就實習的經濟壓力來講的話,其實不會負擔那麼大,原因是因為有家教hold著這樣,才能維持生活啊,還有房貸要繳,還有車貸要繳。」
伶方(化名)大學畢業後前往實習,實習期間住家裡,沒錢時可以回家吃飯,僅需支出自己部分生活費,實習期間她的經濟來源是下班後的兩位家教。廷俐(化名)一開始也是家教老師,但後來由於實習消耗過多心力、體力,當時的狀態導致無法繼續在晚上兼職:
「一剛開始有但後來太累就沒有辦法。而且我覺得是因為真的太多烏拉事,所謂烏拉事就是太多鳥事,弄的我每一天都很不開心,然後不開心相對的你去家教,我覺得那是我家教的成效不會好,就變成是我在接家教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就是因為你自己的狀態也是不好的。」
除房租是家裡贊助,依澄(化名)需自理生活費,她以「人生最苦命的時刻」形容半年心境:
「我那時候晚上都在接家教耶,一個禮拜接兩天,但妳要想,實習有那麼多事情要做,然後妳還要為了妳自己的生計,在那邊,就是超辛苦耶,那半年真是我人生最苦命的時刻。」
晴媛(化名)上班一整天後,腦力、體力都來到臨界,不想再從事家教的晴媛,一週有四天晚上都在餐飲店工讀:
「我就是放學之後六點馬上去打工,然後打工到十點,收完攤才走,一個禮拜我那時候是排四天,超狂的我那時候。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自己其實本身就沒有很喜歡教人,然後我就沒有想到說早上教學生之後,晚上還要做家教,我就寧願做一個無腦的工作,勞力活。」
由於打工時間很長,相對壓縮了教學備課時間,晴媛談到半年實習,一再表示對輔導教師的愧疚,由於自己分身乏術,即使指導她的老師很優秀,她仍然無法全力專注於實習。
決定在下班之後兼家教、打工,對於白天全日實習的實習教師而言,無論在體力或腦力上都是一場不好打的硬仗。
無論是出於迫切的個人或家庭經濟需求,或由於年紀處在轉大人時期,自覺不能完全仰賴家庭經濟支持,由於實習不支薪的現況,在不同程度上皆造成受訪者在心理和經濟上的壓力,甚或導致某部分的實習教師,半年期間完全無法全心投入實習。實習期間的代課、夜間和周末經濟,整體而言加劇了受訪者在精神和體力上的雙重壓力。
在16位實習教師受訪者中,14位正處在23至28歲的「轉大人時期」。實習時他們或多或少擁有家庭的經濟支持,卻也因此被剝奪有助於順利轉換為「大人」的因素中,相當關鍵的「經濟獨立」。
當前以「學生」身分為由不支薪的制度,雖省下可觀財政預算,但對於成為一名教師的重要實習歷程,很可能造成反效果。也讓這群未來有志於成為教師者,在起跑點就感受不到從事教職的展望。
無薪更使得無法以家教或存款來支付生活費、房租,和無法家庭無法提供經濟支持者,畢業後想到中學實習等同於想前往魔法世界,也變相導致走上教職成為具備足夠經濟資本者,才能擁有的奢侈選擇,很可能因此加劇階級複製,不利社會流動。
實習教師身處轉大人之際,同時面臨著斷炊的無助,形同「畢業即失業」。不支薪非但造成他們對個人社會角色定位的困惑與失落,更提高了取得教職所需付出的成本。每年數千位實習教師靠著「教育愛」撐過這半年,但「用愛發電」不會讓電力提升,只是加劇實習教師內心的衝突與不安。
一名工作者若一開始便感受不到工作實質回饋,經濟安全面臨著天搖地動,又該如何說服自己:走下去會更好?制度賦予實習教師部分教師職責,理當給予合理薪水或津貼。在企業以薪資、福利網羅人才的同時,實習教師正以無薪實習換取考上教師的渺小期望。
若情況持續如此,如何可能為教育現場留下人才?在16位受訪者中,目前僅四位還在中學教育現場。支薪,不僅是最基本的生活費,更能讓正處在轉大人時期的實習教師順利過渡,意識到自己用心做的事情「有價值」。
黃益中老師曾在2016年發布一篇名為〈關心實習老師,就是關心下一代教育〉的文章。內文提及:
「如果大學研究助理勞雇爭議有學生會幫忙發聲,如果正式老師權益有教師工會幫忙發聲,我們又怎能讓夾在中間的實習教師,成了沒人願意幫忙發聲的勞動孤兒。立即修改《師資培育法》,重塑實習教師的定位,還給他們該有的教師勞動尊嚴。」
倘若實習是場為期180天的長程馬拉松,制度則好比這半年賽程的天候。在無法掌控的自然氣候中,人類仍努力發明機器進行預測,致力做到提前示警。在可預期、可被人為改變的制度氣候中,這趟路程究竟是狂風暴雨、多雲時晴,或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暴雪天,最振奮人心的,是它能被人為地改變。
面對不可控的自然風雨,人類尚且傾盡全力化未知為已知;對於可控的「制度氣候」,又怎麼忍心看著處在驟雨狂風中的人們,而渾然無動於衷?
2020年一月初結束實習,三月開始,論文伴我走過2020春、夏、秋、冬。願這份論文能為當前實習教師世代說出那些,我們心中的所想所望,一同期待來日愈發美好的光景。
註:本文由筆者改寫自其碩士論文《中學實習教師的馬拉松180天:教育實習制度之探討》。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