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以來發生數次無差別殺人事件,而鄰國日本更多,台日兩國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加害者,幾乎都是男性(根據日本法務省的統計報告,日本有一女性案例)。姑且先暫擱死刑存廢的問題,對此類無差別事件的討論中,其中一項反思是對加害人背景的討論,以及這樣的背景,是否是造成他們做出如此殘忍行為的成因之一。前述的日本調查結論指出,日本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加害者,有超過四成是對自己的處境不滿。台灣的案例中,也可發現類似特質。

《經濟學人》近期的一篇社論〈The weaker sex〉,正是在討論富裕國家中較弱勢的性別族群,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次所指的是男性;更精確說一些,是富裕國家中的藍領階層男性。(該篇社論完整中文翻譯在此

這些較弱勢的藍領階層男性,大概不會是網路上戲稱自己為「魯蛇」(loser)或「肥宅」的人。這些男性,因為低教育程度,無論面對職場跟家庭中的巨大變革,都很難適應。過去以勞力為主的工作型態,隨著科技進步跟貿易的發達,工作機會逐漸消逝。而女性則因為一些新興的產業,例如醫療、教育,找到新的就職出口。

OECD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女學童平均而言,在學業上的表現比同儕的男孩較好。隨著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男性學業表現遜於女性,加上工作機會的減少(失去製造業工作的男性,通常很難再返回職場)讓這些男性很難找到終身伴侶。結果就是,這些低教育程度的男性,成為無工作、無家庭、無未來的綜合體。

政治上的自由派,比較注重經濟問題。他們認為男性減少工作機會,會讓貧窮生根。以美國的例子來看,高中學歷的男性,其實質薪資在1979年至2013年間,下降了21%;而同樣是高中學歷的女性,實質薪資則上升了3%。美國適齡的勞動力中,男性若只有高中學歷的話,約有五分之一找不到工作。

而保守派則擔心家庭價值的崩壞。大多數的女性不會希望所託非人,但無業的美國男性,花在家務或照顧他人的時間,僅有無業美國女性的一半;且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花在看電視上。

Photo Credit: istolethetv @ Flickr CC By 2.0

勞動階層的家庭,因此式微。即便菁英階級中,雙親家庭還是常態,但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富裕國家非婚生子的比例,約莫33%,但這些國家內部一些過去以製造業為主,現已沒落的地區,卻可以達到70%以上。經濟面跟社會面的解釋,跟社會變遷都有關係,且互相加強影響力,形成惡性循環。

《經濟學人》認為,部份我們可以做的,是改變文化態度。過去一個世代,中產階級的男性知道他們應該幫忙照顧小孩,而藍領階層的男性也應該有這樣的認知。但女性知道他們當醫生或物理學家並不會少一些女人味時,男性也應該了解到,過去那些吃肌肉的工作,不會再回來了;當護士或是美髮師,也不會有損男性氣概。

但最重要的,是從政策面改革教育系統。《經濟學人》認為,教育系統設計出來的那個年代,當時的男性就業取向還是以勞力為主,現在已不合時宜。一些政策應該要大力落實跟推廣,比如說早期教育可以讓男孩有更好的機會、更結構性地發展語彙跟社交技巧。而即便學徒制盛行的國家,如德國,也要考慮學徒制的方向,畢竟現在在醫院找到工作的機會,比在工廠高很多。

更一般性地來說,學校也應變得對男孩更友善。它們應該意識到,男孩比女孩更愛跑來跑去:較好的作法是,讓男孩從事大量可以耗費精力的運動跟遊戲,而不是給他們鎮定劑,或是因為他們坐立不安就予以責罵。學校必須提供更多的男性典範,比如說聘僱更多的男性小學教師。這樣可以讓小男孩知道,男性既可以是他們建立關係的角色,同時也可以告訴他們,教師是未來職業的一個選項。

即便台灣現在不屬於OECD的成員國,一些情況的敘述還是相當貼近事實的。我們往往只看到大學的升學率將近100%,卻沒想到那些早在國中畢業就被教育系統放棄(或是自行放棄)的青少年。

該是時候對他們伸出援手了。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