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別再苛責他人,而是試著理解;讓我們想通對方這麼做的原因為何。正面心態遠比批評有好處、有成效,而且更能激發同情心、包容心與仁慈心。「了解一切,才能寬恕一切。」
文: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
絕不非議他人,體諒部屬的立場——林肯總統的帶人成功心法
美國內戰期間,林肯一次又一次委派新近受命的將領前去統帥東部戰區中聯邦主要戰力波多馬克軍團(Army of the Potomac),這支軍隊是聯邦在東部戰區上的主要戰力。但各個將領都慘烈敗北,導致林肯身陷絕望之境、終日鬱鬱寡歡。全國上下約莫半數民眾嚴厲鞭笞這些無能將領,但林肯卻「始終沉住氣、慈悲為懷」,平和態度不為所動。他最喜歡的一句格言便是:不要評議他人,免得為人評議。
當林肯夫人與其他人刻薄地談論南方人時,他總是回答:「不要批評他們。當我們置身相同情境,也會和他們一樣。」讓我們看看下方事例:
蓋茨堡戰役(Battle of Gettysburg)發生在一八六三年七月一日至三日。七月四日晚間,率領南軍的羅伯.E.李(Robert E. Lee)將軍開始往南方撤退。不巧的是,當時全美下雨氾濫成災,李將軍率領敗軍抵達波多馬克時,目睹河水暴漲,根本不可能安全渡河;出兵奏捷的北軍緊追在後,李將軍與麾下士兵進退維谷,哪兒也逃不了。
林肯看到這個老天送給他的大好機會,心想只要逮住李將軍的軍團,立即可結束戰爭。因此,林肯滿懷希望地命令米德無需召開軍事會議,直接襲擊李將軍的軍團。
可是這位米德將軍幹了什麼好事?他完全反其道而行,不僅直接打臉林肯,擅自召開軍事會議,還猶豫不決、拖拖拉拉。他不厭其煩地想出各種理由回覆電報,拒絕直截了當地襲擊李將軍。最終,洪水退去,李將軍撤離波多馬克,驚險逃過一劫。
林肯得知後火冒三丈。「他是什麼意思?」他對著兒子羅伯特大吼,「老天爺,他到底是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已經勝券在握了,只要伸手,他們根本逃不出我們的手掌心。在這種情形下,幾乎任何將領都能帶兵打敗李將軍。要是我身在前線,早就活逮他了。」
林肯難掩悲痛失望之情,坐下來振筆疾書寫信給米德。請別忘記,林肯在人生這個階段遣詞用字非常保守、拘謹,所以一八六三年林肯寫下的這封信堪稱是最嚴厲的斥責了。
親愛的將軍:
我不相信你能領會李將軍脫逃一事究竟是何其不幸。他原本應該是我們的囊中物。如果我們當時將他一舉擒獲,連同我們在其他戰區的勝利,早就可以結束這場戰爭。但正如眼前所見,戰事仍將沒完沒了地拖下去。倘若上星期一你無法順利襲擊李將軍,現在你的兵力僅不到先前的三分之二,渡河南下以後又怎麼可能辦得到?抱此期待並不合理,我也不認為你還可能做出貢獻。你的黃金良機早已轉瞬消失,這使我悲痛萬分。
猜猜看,米德看到此信會有何反應?
米德從未看到此信,因為林肯根本就不曾把信寄出去。他去世後才有人從文件中翻出這封信。
我是這麼想的,而且這僅僅是我的猜想——林肯寫完這封信後,望著窗外對自己說:「等一下!或許我不該這樣急迫。我坐在安靜舒服的白宮,下令米德進攻,說來出一張嘴很容易;但要是我真的跑去蓋茨堡、要是我親眼目睹米德上星期看到的血流成河景象,要是我的個性也和米德一樣戰戰兢兢,搞不好我也不會急躁地想要出兵。無論如何,現在已是覆水難收。如果我寄出這封信,固然一吐為快,但卻會讓米德開始為自己辯解、開始譴責我,還會挑起他心中的嫌惡感,更有損以後他擔綱指揮官的地位,或許還會迫使他下台以示負責。」
就這樣,正如前述,林肯把這封信擱置一旁,畢竟他早已從早年痛苦的經驗中得知——尖銳的批評、斥責,永遠只會適得其反。
下一次,當我們忍不住想要出言批評他人時,請記得從皮包裡拿出五美元紙鈔,看著紙鈔上林肯的畫像自問:「如果林肯遇到這道難題,他會怎麼做?」
即使對方犯錯,你也應該先調整自己,而不是責備他人
美國文豪馬克.吐溫(Mark Twain)三不五時就會大發雷霆,然後寫下一封封措辭毫不客氣的信。舉例來說,他曾經寫信給一名惹毛他的男士:「你下地獄吧。你就只是出一張嘴,我倒是要看看你最後能不能做到。」另一次,他寫信給一位編輯,抱怨校對人員試圖「改進我的拼音與標點符號。」他直接下令對方:「從今以後,我的稿子都必須原封不動。然後你去看看那名校稿人員,叫他把自己的建議都留在弱智的腦子裡吧。」
馬克.吐溫寫完這些尖酸刻薄的信以後,心情痛快許多。它們恰如其分地讓他好好地發洩心中怒火。不過,這些信從未造成任何實質傷害,因為他的妻子每次都會偷偷把這些信從郵箱裡取出來。所有這類信件沒有一封真正寄出去過。
你有認識任何你希望他改變、調整或進步的對象嗎?有,對嗎?太好了!我完全認同你的想法。不過,何不從你自己先開始?單從自私利己的立場來說,這麼做比嘗試改進別人可以獲得更大好處,而且風險也比較小。
批評會讓人像刺蝟一樣武裝自己,讚美則會讓人充滿幹勁
我年輕時很努力試著在別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曾寫過一封愚蠢至極的信,寄給美國文壇極負盛名的作家理察.哈定.戴維斯(Richard Harding Davis)。當時我正準備為一家雜誌社寫一篇有關作家的文稿,想請戴維斯透露他的工作方法。幾個星期前,我曾接到某人寄來的一封信,文末附注:「信為口述,未經重讀。」這句話在我腦中留下深刻印象,讓我覺得這個人肯定來頭很大,而且位高權重。當時我迫切想要引起戴維斯的注意,因此也在自己的邀請短信末處寫下「信為口述,未經重讀。」
他沒有費心回信給我,只是退回原信,在最下方草草寫下幾句話:「你的惡劣和傲慢,無以復加。」的確,我搞砸了,所以或許活該被打臉。可是,人性使然,我恨得牙癢癢的,從未忘懷,以至於十年後當我得知戴維斯撒手人寰時,我心中仍有一股執念,他曾經深深傷害我。
如果明天你想要激發他人的憎恨之情,讓這股情緒盤據心頭數十年,至死方休,我們只需要放任自己尖酸刻薄地批評他人,這麼做就綽綽有餘了。
當我們應對進退時,且讓我們記住,我們不是在對付理性思考的生物,而是感性行事的人類,偏見會讓他們像刺蝟一樣武裝自己,自豪與虛榮則會讓他們衝勁十足。湯瑪士.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小說家之一,但尖銳的批評卻導致敏感的哈代從此擱筆,不再寫小說;同樣的,嚴厲批評也導致英國詩人湯瑪士.查特頓(Thomas Chatterton)最終走向想不開的自我毀滅之路。
面對錯誤時,偉人釋放理解和寬恕,蠢蛋則是批評與斥責
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年輕時不夠世故老練,但後來搖身一變,不僅手腕高明,待人處世也相當圓滑成熟,因而獲任美國駐法大使。他的成功心法為何?「我從不道他人長短,」他說,「⋯⋯只說他人優點。」 每個蠢蛋都會批評、斥責並抱怨他人,而且多數蠢蛋都會這麼做。
不過,若談到理解與寬恕,那就需要修身養性的工夫了。
蘇格蘭作家湯瑪士.卡萊爾(Thomas Carlyle)說,「偉人對待小人物的方式,體現了他的偉大之處。」
鮑伯.胡佛(Bob Hoover)是一位知名的試飛飛行員,經常表演空中特技。有一次他在聖地牙哥表演完畢,正要返回洛杉磯。當時他飛在三百英尺高處,兩具引擎突然雙雙熄火。所幸他反應機敏,操控得當,安全將飛機降落地面。雖然無人傷亡,但整架飛機已經嚴重受損。
胡佛緊急降落後,第一項動作就是檢查飛機用油,果不其然,他駕駛的這架螺旋槳飛機,裝填的是噴射機用油,而非汽油。
他回到機場後,要求會見負責保養這架飛機的機械工。年輕小夥子早就為自己犯下的過錯悔恨萬分,一看到胡佛走近就痛哭流涕。他不僅毀了一架造價昂貴的飛機,還差點把三條人命送進地府。
你可以想像當時胡佛簡直是怒髮衝冠,也可以合理期待,這位自負、嚴謹的飛行員,會劈頭痛罵維修人員粗心大意。不過胡佛並未責怪機械工,甚至根本不曾出言批評;相反地,他伸出雙臂圈抱對方的肩膀說:「我很確定你不會再犯錯,為了證明這一點,我要你明天幫我維修我的F-51飛機。」
正面心態能激發同理心,遠比批評更有效!
父母總是忍不住責罵兒女,你可能會期望我說「別罵小孩」,我不會這麼做。我只是想說:「在你責備孩子之前,請先讀一篇美國新聞界公認的經典文章〈做爸爸的忘了〉(Father Forgets)。」它最早是刊登在《大眾家居雜誌》(People’s Home Journal)的社論版。我們取得作者授權刊登於此,將《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濃縮版摘錄如下:
〈做爸爸的忘了〉是一篇帶著真摯情感寫就的短文,撥動眾多讀者的心弦,最後製成了一本長銷多年的經典書,作者W.李文斯頓.拉尼德(W. Livingston Larned)寫道:「有時候,縱使只是一篇短文,都似乎擁有『點醒世人』的神奇魔力。這篇文章確實做到了。」
〈做爸爸的忘了〉(W.李文斯頓.拉尼德)
兒子,聽我說:此刻你正熟睡,一隻小小的手掌壓在臉頰下方,鬈曲的金髮貼在汗濕的額頭上。我有些話想對你說,所以獨自偷偷溜進房中。幾分鐘前,我還在書房讀報,當下心中不斷自責,罪惡感終於驅使我來到你的床邊。
兒子,我老是對你發脾氣;你一邊穿衣準備上學時,我一邊斥責你;你沒把鞋面擦乾淨,我也找你麻煩;當你往地上摔東西時,我更是對你大吼大叫。
在早餐桌上,我一樣挑三揀四。你的食物灑出來;你滿口食物、狼吞虎嚥;你把手肘擱在餐桌上;你挖太多奶油塗麵包。當你起身想去玩耍,我也差不多要去趕火車了,你轉身向我揮手大聲說:「爸爸再見!」我卻皺起眉頭回你一句:「抬頭挺胸!」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回家後,我正在書房裡看書,你怯生生地走進來,眼中還帶著一絲受傷的神情?我厲聲問:「你要幹麼?」
你什麼也沒說,反而像一陣旋風似地衝過來撲進我懷中,舉起雙臂圈住我的頸背,用力地親我。然後你一溜煙地跑走了,啪噠啪噠地跑上樓。
天啊,兒子,你一跑開後,報紙就從我的手中滑落,一陣強烈自我厭惡感和恐懼襲上心頭。我怎麼會養成這種習慣?只會看缺點、只會碎碎念。這就是我對待一個小男孩的方式。我絕對不是不愛你,而是我對你的期望太高,我採用看待同輩的標準要求你。
兒子,今晚再也沒有什麼事比得過這一吻。我在一片漆黑中走到你的床邊,雙膝著地,心中深感懺悔!等到明天,我要改頭換面,當一個貨真價實的老爸!我要當你的哥兒們,你不開心的時候我就不開心,你開懷大笑時我也跟著笑。
我恐怕一向都拿大人的標準看你,但兒子,我現在清楚地看著你,你還只是個小嬰兒。昨天你還被媽媽抱在臂彎裡,頭枕在她的肩膀上。我實在要求太多、太多了。
讓我們別再苛責他人,而是試著理解;讓我們想通對方這麼做的原因為何。正面心態遠比批評有好處、有成效,而且更能激發同情心、包容心與仁慈心。「了解一切,才能寬恕一切。」
正如英國文學家山謬.強森(Samuel Johnson)博士所說:「上帝會在每個人蓋棺後才審判他的功過!」
你、我又為何要去指責別人呢?
相關書摘 ▶小羅斯福縱橫政壇的成功祕訣:世界上最悅耳的聲音,就是自己的名字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卡內基教你跟誰都能做朋友:影響全球3億讀者,人際溝通聖經《人性的弱點》,讓巴菲特終生受益的唯一一門課!》,野人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
譯者:周玉文
卡內基從研究中發現,職場中僅具備專業能力的人士,只能領到普通水準的薪資;擁有領導力、能清晰表達意見,並激發他人熱情的人,才是業主捧著大把鈔票求僱的對象。
本書用眾多日常生活、職場交涉常見的真實事件,逐一比對成功與失敗的溝通案例,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了解什麼才是「一流人際相處法則」,讓你隔天就能在商務會談、日常聊天場合現學現賣!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