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廣藝誌
由廣達電腦-廣藝基金會成立,專注於國內表演藝術發展,用多元的角度,和大家一起觀看這個神奇有趣的黑盒子;你會發現,原來表演藝術離我們這麼近。
《吉卜拉》用經驗寫故事:專訪劇作家沈琬婷
劇作家是個相對孤獨的工作,正往這條路上前進的沈琬婷,這幾年每一步都走得擲地有聲,早就備受矚目。眼前這些獎項,會不會惶惑了年輕的她?她眼神堅定地說:「這是我非常喜歡做的事,我就是繼續寫,不斷寫下去。」
風起,一場告別:專訪舞蹈家林文中
一個舞蹈家經歷過漫長的創作之路,透過藝術思索生命的意義,也許他什麼都沒聽到,但這無關緊要。重點是當風再次吹起,你依然如同第一次起飛那樣,即使跌跌撞撞,仍用力往天空飛翔。
製偶與操偶之間:專訪飛人集社陳佳豪、于明珠
人能做的,偶不能做;偶能做的,人不能做。偶戲的迷人之處,往往不在戲偶逼真或技術精湛,最動人心弦的是創造出讓想像力奔馳的空間,當台上台下共同進入那段奇幻旅程,戲已經成功一半!
藝術擴散計畫:泡咖啡館與舞蹈不期而遇
在這個進便利商店就可以飛速帶上一杯咖啡的年頭,我們之所以還上咖啡館,大概不光是為了喝咖啡而已;更期待的,或可能的相遇,是更有靈魂的咖啡、更棒的靈感、更觸動心底的對話。
講戲的戲《未完待續》: 專訪編劇黃小貓
不論是將《未完待續》中,新戲「籌備期」的告終當作一種結束或開始,背後的人生、劇場困境總是未完;黃小貓概述全劇的關鍵字:希望與相信,質感因此格外深邃。
來去你家表演:藝術家來敲門,外送到府的零距離演出
箱子一開,卡通模樣的「皮蛋豆腐」躍然眼前,準備為小朋友們展開接觸藝術的第一哩路;那點醒了我,一個藝術場館不只是具象的外在建築,它還可以縮在小箱子裡,或變身成任何東西,拎著到處去。
後場現形記:夏天就是要去藝穗節當保母呀
勇敢見招拆招的結果,是為她在藝穗節的工作團隊中,贏得了「天使小又」的稱號。大家事前研判特別棘手的團隊或空間,到了她的手中,每每都可以安然無事的度過。
揹著娃娃照樣舞:葉名樺的劇場當媽記
驫舞劇場的《兩對》上演時,宣傳的熱點總說是她和陳武康這對舞蹈伴侶相識多年以來,第一次嘗試雙人舞。直到後來我才曉得,那其實是場「三人舞」,當時他們的女兒Ganesha已經來到名樺的腹中,和爸媽同場共舞。
《默默計畫2017》:理直氣壯的余彥芳, 是如何「默默」開始的?
台灣經歷一連串被殖民的歷史過程,其實我們是蠻習慣於沉默的。沉默這件事本身、與沉默所累積的,一些我們到頭來說不破的事情、打不破的習慣、衝不破的藩籬。
舞監媽媽沒有三頭六臂,只是有超能力
當導演排起演員的走位台詞,他則坐在舞台下,拿起玩具,開始安排角色、上演幼幼版小劇場;晚上團隊為拆裝台加班、有時甚至加到深夜一、兩點,他就在嬰兒推車上睡覺,堪稱「巡迴台灣各表演場館最幼齒成員」。
【插畫】請走、拉fly、下舞台?劇場黑話大破解-10道劇場問答題
劇場幕後的技術人員幹起活來,不僅渾身穿得黑嘛嘛,就連彼此間的對話也是處處暗語。透過下面10個題目,測一測這些黑衣人們愛用的行話,是否真的那麼令人費疑?
打擊小子回部落:章瑋倫的擊樂興味
我想要藉由這個表演,讓跟我一樣流浪在都市、異地的原住民,找回對原住民文化的那份熱衷。想要讓他們也感受到,其實原住民的東西很美的,不要忘了我們擁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