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芳
印尼華僑,印尼出生成長,中學移居台灣。擅長南洋料理、辛香料運用,鑽研飲食歷史文化、食譜等。著作《道地南洋風家常料理開飯》、《南洋香料風味全書》、《探索精彩印尼從美食啟程》、《菊島廚房食記》等。
征服印尼大街小巷的曼煎粿Martabak,原屬華人家庭小吃如今流傳印尼各地
曼煎粿是我兒時住印尼期間常吃的宵夜,有時也當早餐,口感香甜、濕潤濃郁,每每吃到,幸福湧上心頭。住印尼蘇門答臘島巨港、楠榜時,我的大姨丈、舅舅經常買給我們吃,裝在盒子裡的曼煎粿大約有12小塊,通常要買4、5份才夠我們家族吃。
即便韓片逐漸取代港台影視地位,印尼華人仍念念不忘那些港台老電影的歲月
80至90年代,港台電影風靡印尼,不管是《搭錯車》、《笑林小子》、《倩女幽魂》等都令印尼華人念念不忘。即便當時印尼政府限制學習中文,但港台電影卻成為許多印尼華人接觸華語文化的管道,也影響印尼電影產業的發展。
我是從印尼到台灣後才愛吃虱目魚,但其實印尼養殖虱目魚已有五百多年歷史
根據資料,台灣養殖虱目魚約有三百多年歷史,最早由荷蘭人從印尼引進,而印尼人則於15世紀起就懂得養殖虱目魚,至今已有五百多年養殖經歷。而我真的是到台灣後才開始吃虱目魚,故料理方式有濃濃台味。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兒時回憶,源自華人且流傳印尼各省的印尼牛肉丸Bakso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2010年時曾造訪印尼時,提到幼年住雅加達蒙恬時,牛肉丸湯攤販經常經過家門,歐巴馬更以流利的印尼文模仿牛肉丸湯流動攤販的叫賣聲「Bakso」,還以印尼文說,「Enak ya?」(好吃,對嗎?)引起台下學生一陣尖叫。
「公雞碗」不只是出現在周星馳電影,印尼街頭小吃也絕對少不了「這一碗」
在印尼,公雞碗無處不在,一早起床到小吃店吃雞肉粥(Bubur Ayam)、肉燥麵(Bakmie Ayam)、餛飩湯(Pangsit Kuah),或是吃路邊攤販的粥品、麵食等,映入眼廉的就是一隻充滿朝氣、脖子昂昂上抬的公雞圖。
印尼冰品面面觀:從風靡一時加有酪梨的「Es Teler」,到名揚國際以米漿為原料的「Es Cendol」
印尼名揚國際的冰品,非珍多冰(Es Cendol)莫屬。珍多冰宛如米苔目剉冰,只是印尼珍多冰粉條添加斑蘭汁呈綠色,因而帶有芋頭香氣,品嘗時搭配椰糖,以及椰奶,有時也會加上菠蘿蜜。以椰糖椰奶調製的珍多冰風味,相比米苔目剉冰更醇厚,有深度。
印尼民俗療法「刮痧」:隨華人下南洋流傳到印尼,還少不了被稱為「神油」的白樹油
刮痧,印尼文是Kerokan,原屬於中醫療法的一種,隨著華人下南洋流傳到印尼後,許多印尼人遇到身體不適,也會和華人一樣選擇刮痧,因此刮痧成為印尼的民俗療法之一。早年在印尼看診費用不便宜,若是生病,很多人不是選擇刮痧,要不然就到藥局購買成藥服用。
那些年印尼華人的約會文化「Apel」: 在相對保守年代,女孩等待男孩來家裡作客是不成文規定
那時雅加達國高中生流行溜冰,週末大家到迪斯哥舞廳溜冰、跳舞。我不會溜冰,但喜歡跳舞,因此會和同學相約前往跳舞交友。當時國高中女孩最愛看的雜誌是《Gadis》(少女)、《Anita》等,我也不例外,內容是戀愛有關議題,同時有星座專欄、戀愛卜卦等,甚至還介紹12生肖(Shio),藉以比對與暗戀對象是否速配。
我的印尼追劇少女時代:1989年印尼開放民營電視台,觀眾也從日劇、本土劇追到台劇
從日劇《阿信》、印尼本土劇《熙娣.努巴亞》(Sitti Nurbaya)到台劇《流星花園》,印尼在1989年開放民營電視台後,除了印尼本土劇,印尼民眾還愛看馬來西亞、墨西哥、印度、土耳其、美國和港台連戲劇。
歷任印尼總統愛吃什麼?是革命家更是傑出美食家的印尼國父蘇卡諾
印尼歷史學家傑杰.李察爾在其研究指出,蘇卡諾每次宴請外國來賓時,煞費苦心,甚至會親自檢視菜單,並且經常和總統府御廚討論菜色,要求在西式料理之外,務必烹煮印尼代表性佳餚,例如梭多雞湯、沙嗲、加多加多蔬菜沙拉、椰糖麻糬、千層糕、糯米飯糰、蜂巢蛋糕、珍多冰等,使外國使節透過美食深入認識印尼文化。
你吃過印尼鳳梨酥嗎?華人新年必備甜食,最早可追溯至荷蘭殖民時期
印尼華人吃鳳梨酥年代久遠,早在荷蘭東印度時期即食用鳳梨酥。其問世,與荷蘭曾殖民印尼脫離不了關係。許多資料顯示,印尼的鳳梨酥由荷蘭水果派餅演變而來。不過,荷蘭人製作的派餅麵餅略大,印尼人進而改良成一口酥,方便食用。
淋上現磨花生醬的印尼國民沙拉「加多加多」,不愛蔬菜者也保證會愛上
一盤加多加多約有四至七樣蔬菜,比如高麗菜、紅蘿蔔、小黃瓜、空心菜、杏菜、四季豆等,基本採用當季蔬菜或容易取得的為主,外加炸天貝、豆腐,以及水煮蛋、蝦餅、油蔥酥。品嚐前,除淋上特製的參巴花生醬,還要撒油蔥酥、蝦餅或魚餅增香,亦有人喜歡淋印尼甜醬油、椰乳,口感濃郁,下飯開胃。
跨越階級成為國宴料理的「印尼炒飯」,受歡迎程度遠超過仁當巴東牛肉
到底印尼炒飯有多美味呢?2017年《CNN》曾票選全球50大美食,印尼炒飯榮登第二名,僅次於仁當巴東牛肉(Rendang Padang)。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10年造訪印尼時,當年晚宴其中一道餐點便是「炒飯」。據說,歐巴馬對印尼炒飯盛讚不已。
天氣冷了來碗熱呼呼的梭多雞湯,不僅是印尼國民湯品更享譽國際
關於梭多雞湯的由來,印尼不少飲食作家、文化學者認為,梭多雞湯受華人飲食習慣影響,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中爪哇島北海岸、三寶瓏一帶。早年許多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華人到爪哇島經商、工作,部分人從事小吃生意,當時就有人在賣中草藥熬煮的內臟雜湯。
印尼肉燥麵怎麼那麼好吃?跨越多元族群的代表飲食,爪哇肉燥麵更如變化版的台式炒麵
日前和幾位台灣友人到印尼遊玩,大家對印尼肉燥麵醬料鮮美、麵條嚼勁十足印象深刻,一致稱讚。至於一碗印尼肉燥麵售價多少?印尼肉燥麵價格依城市等級、地段、餐廳規模、配料而異。在首都雅加達高級住宅區PIK附近的百貨公司賣的肉燥麵,一碗約從台幣80元至149元,至於雅加達城廓裡印尼人開的路邊攤,平均一碗約台幣30元。
在沒有秋天的熱帶南洋,印尼華人還會吃月餅過中秋嗎?
印尼華人製作月餅時,依照祖先遺留的食譜配方,風味、樣式,承襲原鄉。常見的月餅口味包括烏豆沙、綠豆沙、蓮蓉鹹蛋等。但華人在印尼落地生根後,與印尼的風土變得親密,和多數印尼各族群一樣,熱愛當地盛產的熱帶水果,因此華人喜將榴槤、波羅蜜、榴槤蜜、腰果作為月餅餡料。
印尼華人也過中元節嗎?普渡祭拜有台灣人視為禁忌的鳳梨,搶孤活動最受到歡迎
有些印尼媒體則將華人的7月視作猶如穆斯林守齋月(Puasa)、印度教徒寧靜日(Nyepi),期間華人多行善說好話,藉由發放物資,協助窮苦人,使需要的人得以溫飽,並透過減少慾望、克己,去霉運、積福德。
印尼按摩文化:歷史悠久由印度和中國佛教僧侶傳入,爪哇及峇里島人尤其以擅按摩聞名
印尼按摩文化歷史悠久,從雕像、文學作品可略知一二,例如古代東方四大奇蹟之一的婆羅浮屠,就有浮雕描述按摩過程。印尼按摩文化最早由印度、中國佛教僧侶傳入,後來中國、印度、阿拉伯商人與印尼貿易辛香料的同時也帶來多種按摩技法,加上後來結合當地文化,使印尼各島嶼、地區,形成多元的按摩方式。
印尼粽子面面觀:各族群肉粽自有特色,還藏著華人的身世密碼
肉粽的印尼文稱為Bakcang或Bacang,名稱取自福建話「肉粽」的發音。而印尼文的端午節則是Hari Raya Bakcang,即「肉粽節」又稱Peh Cun,源自閩南語「扒船」的音譯,也就是「扒龍船」的簡稱。
印尼沐浴文化 :一早起床洗澡是約定俗成,「露露浴」甚至成為國際美容SPA療程之一
早年,在印尼鮮少有熱水器,大部分人以冷水沖澡。幼年我住印尼,早上7點上課,家人清晨5點就陸續起床梳洗。印尼位於赤道,早上5、6點時天空還一片漆黑,氣溫涼爽,早上沐浴頗冷的。不過,長輩多會催促「趕快洗澡,準備上學!」要是賴著不洗,還被拖到浴室沖洗。。到台灣唸書後,早晚沐浴是南洋僑生的共同習性,也是一種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