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
「戲」出民間趣,終登大雅堂:成大王三慶談「南戲」裡的庶民趣味
說起「民間戲曲」,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可能是大甲媽祖遶境時的南管音樂、野台戲,或是歌仔戲等等。但成大中文名譽教授王三慶笑著表示:「早在這些已自成體系的表演出現前,已有許多地方小戲在古代中國四處被演出」
公視紀實第三季《勳章》、《獨弦之歌》:透過癌症與南管,看見女性的堅韌與柔情
《勳章》、《獨弦之歌》兩部紀錄短片各有千秋,前者紀錄女性癌友直面衰敗病痛的過程,後者則是聚焦南管音樂家王心心的自我困境與突破,兩部作品不約而同的,皆將敘事主軸置放於女性,除了試圖建立其主體性之外,也窺見女性時而堅韌、時而柔情的樣態。
「在那邊牽亡魂!」台中一中音樂報告師生衝突影片遭PO網,校方出面回應
台中一中呂姓音樂老師疑不滿高一生自行報告高二南北管樂進度,要求刪除資料卻遇學生反彈,雙方爭執衝突的影片於昨(11)日被放上Youtube,短短一天便有超過17萬人次點閱。
【劇場】《行過洛津》:由傳奇到戲曲、自小說又改編成戲劇的多媒體鋪陳特質,以及古今時空的調動跨越
《行過洛津》實驗戲劇結合南管,並改編自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之首部小說。三度歷臺的「過客」-泉州七子戲班小旦許情,藉由敷演《陳三五娘》「長出」對性別與土地的安身感;梨園戲不能自主的傀儡形象、裹小腳、妝點容貌、藝旦吟唱幻化成支配、壓迫、規範、扭曲、物化的諸多想像。
《大神魃.世界之夢》 :以塵世的聲響勾勒「超神話三部曲」
《大神魃.世界之夢》僅以三個演員分飾所有的角色,三位演員僅靠著有著強烈奇幻色彩的大型面具、道具偶的替換,和聲線的運用詮釋自身角色,以可供觀者辨認的視覺差異僅有誇張的面具造型,頗有古代以面具演示神祇的「儺戲」的旨趣。
實驗戲曲《費特兒》 :關於悲劇的誕生,還有在那之前的胎動
國光劇團今年又與新加坡湘靈音樂社聯合創作,結合京劇、南音、現代舞的實驗戲曲《費特兒》。趙雪君筆下的《費特兒》,著重於女主人翁的心理剖析與批判,並加入少許希臘悲劇原著較未著墨的權力鬥爭與謀略情節,以及時真時幻的情慾流動與想像。
要錦盒還是珍珠:初探《俠客行》3D聲光環繞音樂會
翻開《俠客行》的節目冊,竟無一位以聲音設計或燈光設計為職銜的藝術家,以一場以「3D聲光環繞」冠名的一場音樂會而言,不免令人有些匪夷所思⋯相對於作曲家在音樂設計上的匠心獨運,其視聽設計和劇場執行卻明顯不足以承載自身的創作意圖。
眾神囈語的殘影碎片:神話劇場《蓬萊》
建構《蓬萊》的美學風格與藝術內容的主力,無疑是《蓬萊》的聲響設計,其中設計的神話語(融合閩南話、客家話、廣東話、蘇州話等江南方言)發音複雜,演員須兼顧架空語言的呈現及南北管歌樂的演唱⋯全劇最後一幕,在已無神族蹤影的神州大地上,形神已破碎如槁木、失去名字與記憶的旱魃,與精衛鳥有了一場溫柔的對峙。當旱魃指出精衛的怨懟與東海的深不見底實為一體兩面時,其實也凝視著自己的業障與心魔⋯
融合南北管特色的「高甲戲」:南管新錦珠劇團,開出美好的傳承之花(上)
曾在台灣風靡一時的高甲戲,是傳統戲曲中台灣本土的民間藝人為求生存、吸引觀眾,將源於中國的南管與北管戲曲加以結合而成的新劇種。本文娓娓道來高甲戲在台灣曾經紅極一時、沒落,到最近又是如何復興。
北管憨子弟──北管音樂、亂彈戲與陣頭文化概述
你知道這種堪稱是台灣傳統音樂的「重金屬」,也有細緻典雅如崑曲的絲竹樂嗎?以北管音樂伴奏演出的「亂彈戲」,如今哪裡看得到呢?跟廟會看陣頭的時候,又有哪些「眉角」需要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