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困擾
工作不開心是理所當然?求助並不等於失敗,精神科醫師提供「5R」情緒自救法
「現在的工作壓力和以往大不相同」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兼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在診間的第一線觀察發現,科技變化對上班族的影響不容小覷。張家銘指出,國內統計2023年有睡眠困難、容易苦惱、感覺心情低落、覺得比不上別人等狀況都比前一年提升,並沈重預告,「自殺率還會再上升。」
壓力大時會慢性疼痛甚至皮膚病,父母如何協助「兒童青少年身心症」?
功能性的身體症狀(俗稱身心症)在某些生活壓力下會出現。學齡期兒童約1/4有慢性的疼痛(頭痛,肚子痛,肌肉痠痛等),1/10有慢性疲勞,有時皮膚疾患會復發(濕疹、乾癬、蕁麻疹等)。通常這些症狀不會持續存在,但如果嚴重到影響生活與學習時就要多加留意。
面對憂鬱症患者請謹記「三不守則」:不鼓勵、不責備、不反駁
當身邊的人有憂鬱症,我該如何面對?是要讓他一個人靜一靜,還是鼓勵他多正向思考?在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可以參考以下三不守則和六大觀念。
校園自殺的根本問題,是從未真正解構的升學主義
在大學裡,人人都頂著「優秀還得更優秀」的壓力去競爭與存活,被自我要求和完美主義所詛咒而無法放過自己,只為了誰的期待而活、為了不辜負誰的願望而讀。校園自殺的根本問題是從未解構的升學主義。
不知足、想不開、抗壓性太低?「小鬱亂入」用設計破除憂鬱症汙名
「如果要解決憂鬱症的汙名化,我們可以怎麼做?」這是「小鬱亂入」作者妤恒五年前便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而他用設計專業實踐出了一套心得與成果,這些作品後來甚至協助了陷入憂鬱症的自己。
台大三天發生兩起自殺憾事,難過之餘我們可以做什麼?
當我們面對這些生命中的失序,「試著了解」永遠是伸出援手的第一步。相對來說,無意識的誤解甚至是惡意的污名化,都可能讓社會繼續瀰漫不友善的風氣,甚至讓原本可能想主動尋求協助的人,因而退縮。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去無證照的工作室「聊天」,卻不找心理師諮商?
為什麼許多有需求的人寧願去尋找一個非專業人員尋求協助,卻不願意去尋找有證照的心理師呢?是我們的專業缺少了什麼,又或者是民眾還需要多知道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