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
「排碳有價」時代來臨,台灣如何用450億碳費推動淨零經濟?
投資企業不但可以挹注科技研發,促進就業與競爭力提升,未來更可以透過新科技的推廣,讓許多領域都享受到政府投資的成果,整個社會攜手實現2050淨零碳排。
核三都蓋40年了,繼續用有什麼不好嗎?四個核電延役Q&A為你解惑
核三廠用了40年都沒事,繼續發電不是安全又划算嗎?少了核電,電力的空污跟碳排放不會更嚴重嗎?近年電價一直漲,難道不是因為非核家園造成的嗎?歐盟不是已經認證核電是綠電了嗎?這些坊間常見的核電延役疑問,讓我解答給你聽!
首份《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如未能有效減碳,台灣夏天將長達七個月
報告發現,未來的乾濕季降水會更加「兩極化」——長時間不下雨,但極端暴雨又將成為「新常態」;颱風侵台次數減少,但強颱頻率變高,淹水事件可能會增加,再加上海平面上升、暴潮等影響,海岸地區將遭受衝擊,其中又以雲林、台南、基隆地區的溢淹面積增加最多。
【圖表】電動車碳排量差異大,2023年銷量前10名車款碳排比一比
電動車已經成為趨勢,各車廠陸續推出各種電動車車款。而到底那一台電動車碳排量最低呢?本文依據政府開放資料,估算每台車行駛100公里需要的用電量與排碳量,供大家參考。
比亞迪彎道超車特斯拉?四點分析中國政府為何如此支持電動車產業
現在,中國無疑是電動車發展領先的國家。無論在生產、本土銷售、還是出口上都是世界第一。以品牌而論,當然還是美國的特斯拉排首位,但現在中國本土品牌比亞迪也在急起直追。中國發展電動車有一些先天的優勢:
歐洲農民憤怒走上街頭,歐盟不得不正視「共同農業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近期歐盟內部不斷有農民上街抗議,他們除了捍衛自身利益,其實也突顯出歐盟改革力道過強,求好心切、友善環境的改革,卻讓最脆弱、看天吃飯的群體最先受到衝擊。
每日行駛超過170公里 、人數不到開車族10%的「超級駕駛」,他們才是降低碳排關鍵人物?
統計發現,57.7%的「超級駕駛」住在鄉村或小鎮,9%住在大城,其餘住在中大型都市或郊區。他們多數是小型商家或中低收入族群,有些因工作須長距離開車,有些人則是都市高房價所迫,不得不開車通勤。而這些碳排量最大的超級駕駛,換成電動車的比率卻很低。
2025將徵收碳費,但費率未定案,學者建議給予企業一定比例免繳、收費比照國際碳交市場
碳費要怎麼徵收?學者強調,政府應評估一年能減多少碳、經費如何運用,讓外界了解徵收碳費的合理性。學者也建議,碳費徵收應「量出為入」。此外學者認為,業者必須訂定有雄心的自主減量計畫,假設業者能達成目標,就得以免徵碳費。
全球氣候評比台灣倒數第七:環境部駁指標不合理,專家表示台灣真的減碳不多
獲CCPI邀請參與今年的氣候政策評估的徐光蓉表示,台灣的氣候政策表現在國際間算滿好的,排名很前面。雖然有好的政策,但執行不力,等同「講了沒有落實」,「事實就是台灣減碳不多,這兩年的減碳工作並未讓人『有感』,可以趁機會評估政策遇到的困難。」
布魯塞爾交通減碳:「電動載貨單車」取代短程開車需求,新創urbike啟動物流革命
歐盟提供布魯塞爾586萬歐元進行3年推動計畫,民間購買電動載貨單車或連接的拖車,可獲得每台2000到4000歐元的補貼。薩拉欽說,民間部門最需要政府提供的是明確願景和政策推動路徑,布魯塞爾的「好行動」(Good Move)交通減碳計畫和循環經濟政策,創造節能減碳的生態系,對urbike是很強的支持,「讓我們有信心去做更大投資」。
歐美新創公司打造「零碳水泥」:運用AI加快脫碳、太陽能生產水泥熟料、研製負碳排建材
考慮到水泥製程時所產生可觀的二氧化碳,部分水泥及建材業界現階段已開始尋求渠道改變。《華爾街日報》等外媒對此介紹「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清潔能源」、「替代性原料」及「碳捕集技術」4種業界嘗試的水泥減碳方式,盼能有效降低碳排並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
碳排不平等:前10%富豪製造全球50%碳排放量,氣候災害卻由弱勢的南方國家承擔
這份報告引述一項針對20位億萬富豪生活方式所產生的碳排的研究,指出每一位億萬富豪一年平均排放超過8000噸二氧化碳當量,而這些擁有私人遊艇與飛機的富人們,多數都是超過50歲,從事金融、銀行或是地產業的白人男性。
國際樂施會分析報告:全球最富裕1%人碳排量,與最窮2/3人相當
在法國,最富有的1%人口,1年內的碳排量,相當於最貧窮50%人口10年的碳排量。排除與投資相關的碳排,身價億萬的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LVMH)創辦人、法國首富阿爾諾(Bernard Arnault)的碳足跡,是一般法國人的1270倍。
美國電動車銷量不如預期、大廠決定收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美國民眾與電動車的距離仍有一段,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則是「能不能負擔得起」的問題。因為即便電動車價格往下,美國政府也提供相關購車補助,電動車相較於一般常見的汽柴油車價格仍較高。
VOLVO的綠色起源—別讓汽車的生產地,成為北極熊的墓地
今年的夏季,地球高溫屢創紀錄,發燒中的地球顯現當前溫室效應現象已轉趨劇烈,聯合國秘書長更警告「沸騰時代」已經來臨。眾所周知,二氧化碳為造成地球暖化、溫室效應的主要殺手,抑制碳排已成為全球各國、各大企業刻不容緩、且正在積極進行的重要課題。尤其,是碳排放量大宗的汽車產業。
避免「機尾雲」產生碳排,Google與美國航空業合作靠AI預測濕度、調整飛行高度
飛機飛行時在天空中出現一條又一條的機尾雲,是造成全球暖化日趨嚴重的因素之一。根據一項2000年至2018年對航空業的研究指出,導致航空業57%的暖化衝擊,明顯高於燃料燃燒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對外買碳權或自己生產碳權,哪個比較能「美化碳帳本」?
公司的目標是降低公司排放量,可以應用ISO 14064-2來衡量成效,那麼既然有對應的方法學,何不自己生產碳權自己用、或拿來賣呢?確實,把減量成效拿來生產碳權是個好點子,但不是所有減量成效都可以轉成碳權......
庫克群島推「深海採礦」振興經濟、實現低碳轉型,外界憂加速海洋生態破壞
庫克群島周遭海域是海洋哺乳動物「座頭鯨」(Humpback whale)重要的繁殖地,當採礦的重機具穿過海床將多金屬結核帶至海面時,其所產生的噪音可能會掩蓋或阻斷座頭鯨等其他鯨類的聲音「溝通」。海洋生物學家克拉克強調:「水是聲音良好的導體,但如果採礦重機具發出的聲音太大,其噪音衝擊範圍將擴及數千公里。」
建材超新星:歐美建築師採用「大麻混凝土」,冬暖夏涼又有助淨零碳排
大麻混凝土與一般水泥並不相同,前者會需要與木材、石頭等材料一同使用,才能夠穩固建築物。不過,大麻混凝土確實提供了建築領域一個新選項,因纖維玻璃及泡棉等材料,都可能在製造的過程中,排放出較多的二氧化碳。
科學家研發「無豆味」豌豆不為討好小孩,有望改善植物肉口味減少肉類消耗
以豌豆為例,這種豆類本身所含的蛋白質量高,但在食用時很難掩蓋掉豌豆本身特有的味道。這也使得在素食餐點中,若出現以豌豆作為替代肉類的素食製品,一入口所散發出的味道,會讓人立刻分出兩者的差別,因此難以達到作為肉類替代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