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療養院
呂佩怡《「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歷經318「運動傷害」,學生們返校後對於藝術的想法已與之前不同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從藝術文化視角出發的社會運動研究闕如,本書提供不同的觀看角度,由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面向,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不斷變動中的關係。
《隔離與回歸》:當患者看到「以院作家,大德曰生」的石碑,便恍然大悟
我21歲被送入樂生,當時看見那些容貌變形的阿公、阿嬤,暗自擔心自己會變成那樣......很想早點回家,直到有人告訴我,日子是從日、月、年,到以十年為單位計算的,我才覺醒,要「以院為家」。
「以院為家」的樂生居民,為什麼被迫待在猶如鳥籠的新大樓?
樂生居民以前在舊院區的生活,有樹有鳥、有貓有狗,偶爾還可以跟鄰居在大樹下聊天。但在新大樓,這些都不存在。如果有足夠的照護人力和房舍,樂生居民們便能夠好好地在自己的家園老去。
日本漢生病友家屬國賠勝訴,但台灣對樂生院民的歧視仍持續發生
近期,日本漢生病友家屬的「隔離政策」國賠勝訴,回過頭來看台灣的狀況,卻還有一大段差距。尤其當政府承諾要重建樂生,卻把樂生療養院大門挖空,蓋了一座懸空陸橋,讓手腳不便的院民進出更為困難。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樂生療養院孤立無援,與院民一同凋零
儘管有各種規劃,政府實際的步伐卻在多方利益和文化人權糾纏角力的岔路上游移不定。硬體層面和歷史文化保存面向猶如多頭馬車般的混亂行進,主責單位不明,終使樂生課題成為政府的燙手山芋。
建造樂山療養院,幫助痲瘋病人得潔淨——「台灣痲瘋病治療之父」戴仁壽醫師
有人看見戴醫師原本是個很優秀的外科醫師,後來卻全心全力投入治療痲瘋病的工作,就問他原因。戴醫師這樣說:「我一面拿著手術刀,一面讀聖經。〈馬太福音〉第八章記載耶穌治好了那位嚴重的痲瘋病人,我就立志要將痲瘋病消滅。」
【TIDF20週年】被碰撞的真實
必須跳脫狀態才更能看清問題。擔任《徐自強的練習題》剪接指導的廖慶松說:「紀岳君導演太想幫徐自強講話了。」紀則認為事實上是想要幫自己⋯徐的家人為了幫他打官司,賣房子籌錢;紀前三年的拍片過程也因提案碰壁、沒有金錢和成果,一度要放棄。
【TIDF】台灣競賽導演專訪: 陳界仁《殘響世界》
在樂生院區被拆除5年多後,當我看著那殘餘院區與捷運機廠的巨大工地,既像是兩個並置的傷口,也像是創傷與「發展欲望」相互交疊的場址時,我關心的是怎麼將「保衛樂生」的精神,通過反思後進行再擴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