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虐者
《當傷害以愛為名》:觀察無數對夫妻的爭吵模式,可歸納出「眼鏡蛇」和「鬥牛犬」兩種圖像
這是一本有關愛、施虐和權力的書,本書作者身為屢獲殊榮的澳洲知名調查記者,在書中揭露眾多男/女子遭受的家暴經驗,批判司法和社會支持系統失能之處,以及為何有時應該讓人信賴的機構與社會體系,竟反成為加害者的幫兇。
《煤氣燈操縱》:施虐者尋找受害者時,目標人選往往有「易受傷害」與「值得擁有」這兩種特質
在尋找受害者時,施虐者的目標人選往往有這兩種特質:「易受傷害」與「值得擁有」。有些操縱者會挑選出願意忽略糟糕的對待與虐待行為的人,專門找那種希望別人認為他們好相處又親切的人,因為這類人比較不會指出操縱者的行為,也比較容易受操弄。
《他為什麼這麼做?》:分辨你的男人以後會不會施虐的15項早期警訊
和恐怖情人交往得愈久,就愈難脫身。可惜的是,許多女人的看法卻恰恰相反。她們相信,喔,他有時確實有點嚇到我,但我想看看情況會不會惡化。如果真的惡化了,我就離開。然而要離開一個令妳害怕的人,遠比大部分的人想得還要複雜,而且一天比一天困難。
《他為什麼這麼做?》:施虐者從哪學到這些行為?10個潛移默化的社會與文化管道
我們來看看社會如何影響男孩或年輕男性對虐待的態度。我舉的例子有些來自兒童導向的文化產物,例如童書和兒童電影,有些則來自成人文化。兒童藉著觀察成人的行為模式習得成人文化。而成人直接告訴兒童是非對錯也有潛移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