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諾
【專訪】龔明鑫三度出訪捷克:以半導體為軸心深化台歐產業合作
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三度率團出訪捷克,他看好捷克受惠於半導體聚落效應,將成為台廠前進歐洲市場的灘頭堡。隨著台積電在德國設廠,以德國為核心,往鄰國波蘭、捷克延伸,形成的「晶片三角」聚落成為近年最熱門話題。
【專訪】吳明益創作人格隨不同階段變化,《海風酒店》巡迴獨立書店為的是交流
吳明益經常書寫原住民,因此許多人誤以為他是原住民。他說,上個月與原住民歌手巴奈對談,巴奈問他:「明益你是哪一族人?」吳明益說,他很喜愛原住民文化。身為作家與教授,雖然在漢文化教育下成長,但與原住民朋友相處時,「我感覺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那個狀態讓他感到自在。
【專訪】向陽參與捷克「作家閱讀月」,朗讀詩作展現台灣高山生態與殖民歷史
向陽表示,他在22歲時就曾發下豪語,要寫出一部長篇敘事的「台灣史詩」,但他坦言,實際執行卻困難重重,至今仍未完成。希望能在詩作中反映歷史外,還能投射自己對台灣的看法,因此仍在思忖用軍事、政治還是族群面向來撰寫。雖現已年事高,能否完成史詩尚不可知,但會持續努力,「有時候等不到也是一種美」。
【專訪】受邀參與作家閱讀月,平路:捷克「小國智慧」與文化力值得台灣借鏡
談到捷克文學,平路說,從求學時期,卡夫卡對她影響深遠,例如卡夫卡的作品中,善於描寫封閉環境中的未知,以及對父親真摯情感。平路說:「人生不免沉重」,尤其台灣沉重的國族命運,如何不被沉重壓得喘不過氣,需要想像力與創造力,這也是她對台灣文學的期許方向。
【專訪】陳思宏捷克朗讀《鬼地方》,談鬼文化各國詮釋差異
陳思宏說,台灣人與歐洲人對作家的態度明顯不同,「在德國,我每次只要說我是作家,都會立刻得到崇敬的眼神。」然而,在台灣卻反而引起尷尬,或者對作家經濟狀況的擔憂。
米蘭昆德拉擅以諷刺筆法寫人類處境黑暗,作品抗拒「媚俗」充滿哲學辯證,90年代文青必讀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反覆辯證「媚俗」一詞,至今這個詞幾乎被用濫了,但昆德拉當初的用意正是要告訴世人,所有媚俗的事只會掩蓋事實的真相。德文中的Kitsch原指俗氣、蹩腳、次等的藝術品,透過中國作家韓少功翻譯成「媚俗」,幾乎影響了後來的台灣及華文世界,而昆德拉在小說中嘲諷廣告、政治人物的媚俗表現,成為作品中的鮮明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