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理性
《人本AI的東方觀點》:如果以下三個條件得以實現,那麼人工智慧將有可能取代人類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自2020年起舉辦多場人文與AI對話論壇,並於2022年6月18日舉辦「人本AI論壇——東方觀點」作為第一次開放性結論,本書為該論壇重要論述之集結,這應是臺灣、華文界甚至全世界第一次關於AI與人文對話並朝向東方觀點之演講集錄。
《想像「聲辯才博」》:孔子所謂的「君子不器」,就是不拘泥或堅持工具性的理性或知識
孔子講的「不器」,基本上是從道德的立場來講的,認為人生命的根本意義乃在於參與創造一個道德完整的世界(或社會),思考這一類的問題的人應該是社會的領導者,而其他的人從事專業的工作,其目的是解決我們生存的衣食住行或柴米油鹽的日常需要。這一類的知識不是君子需要追求的。
葉啟政《從因果到機制》:以韋伯命題闡述「機制」作為理念型概念
韋伯指出,自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以來,理性帶來的不只是對既有(宗教)信念的除魅與知性化,更引來了一個未預期的結果:意義流失現象,並造就了許多「沒有精神的專家」。
解讀《聊齋誌異》〈勞山道士〉:蒲松齡講了一個道教氛圍的故事,背後卻是要說儒家的道理
工具理性代表著社會對於實用與效驗的追求,且由之而生的財富積累與消費享受,也都是一脈而承的現象。然而,就勞山道士的生活圖象來看,這絕不可能發生。資本主義式的概念,絕不可能落於聊齋式的中國傳統思維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