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心
國際關係&社會研究者/腦袋裡總是充滿了各種想法,喜歡觀察、分析身邊的事物,並分享不同的觀點。20歲時出了一本書《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21歲帶著對國際事務的熱忱,到了紐約大學念國際關係研究所。對這個世界仍舊有許多不了解,但會繼續去學習、解構和分析。
解讀拜習會:相較於解決問題,這場對話在「預防美中衝突」上更有效果
太平洋彼岸的拜習會結束,美國總統拜登稱該會談「有實質進展」,再加上拜習會中的台灣部分,拜登態度態度較溫和,導致許多評論認為美中關係將朝友好發展,擔憂台美關係恐下降,甚至造成台灣國際重要性下降。然而從《化敵為友》一書即可了解美中走向友好還有很大的距離,且中國對於「面子」的追求正是一大阻礙。
美國勞工部ESG規定意外引發兩黨惡鬥,背後是「反覺醒浪潮」與政治利益的糾葛
還記得拜登在國情咨文中多次向共和黨傳達願意合作的訊息,然而拜登可能很快就要動用第一次的「否決權」將共和黨提出並支持的法案退回國會,而這部法案是與在台灣幾乎毫無爭議的「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概念有關。
川普角逐共和黨2024總統提名的最大勁敵,佛州州長迪尚特是如何崛起的?
期中選舉後,接下來的選戰即是2024總統大選。在佛州州長大選後,迪尚特的黨內呼聲更上一層樓,從川普對迪尚特的態度轉變也不難看出,迪尚特確實為威脅川普選勢的強勁對手,而迪尚特所挾帶的優勢,更讓他是否參選也受到民主黨關注。到底,這位成為全國焦點的佛州州長是誰?
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美國選舉如何成為富豪巨擘們發揮影響力的資本遊戲?
由於「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不能直接捐贈給候選人或資助競選活動,因此多數的資金都流向了支持某議題立場的廣告,換句話說,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除了擴大了富豪們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力,也在實際層面上,推升了選舉的口水與煽動。
昔日的保守派鐵票倉喬治亞州,為何成為期中選舉民主黨參院過半的關鍵?
美國將在11月8日迎來期中選舉,其中一個關鍵選戰即是原先鐵紅州的喬治亞。本文嘗試了解目前喬治亞的參議員選戰,以及喬治亞由紅轉紫的進程。
從「林肯黨」到「川普黨」:到底是川普改變了共和黨,還是共和黨離不開川普?
麗茲錢尼慘敗後,數次引用、訴諸林肯,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林肯正是共和黨的創黨人,然而如今的共和黨卻不再是當年的林肯黨,而是被人稱為川普黨。到底共和黨如何在過去168年間,歷經巨大轉變,成為今天的樣貌?
沒有明確職權的美國眾議院議長,兩百多年來如何演變成為華府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美國眾議院議長角色通常由無黨派色彩的人擔任,而建國初期的美國,議長的角色也較貼近主持議事、解決議場衝突。一直到19世紀中後期,美國眾議院議長職能出現擴張,其中一大原因,正是眾議院議長成為程序委員會主席。
拜登中東行挨悶棍:對這些阿拉伯威權國家來說,與中國打交道顯然更加輕鬆
拜登的中東行,展現了美國面對中國這個強勁對手的挑戰,而能否成功拉攏中東,有待美國政府與外交部們的外交手段和政策變通能力。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小心落入「以原典主義包裝觀點」的陷阱
美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後,不少評論將此判決訴諸原典主義,稱判決是回歸憲法的原始意義、不受個人觀點解釋,但這真的有可能辦到嗎?
美國大撒幣超過500億美元援助烏克蘭,台灣為何卻吝於增加援外預算?
剖析東西方的金錢觀與援助文化看各自的援外態度。當更了解自己以及國際秩序的文化發展脈絡,才能更加地思考如何在當今世代,達成國家目標。
美國意圖轉移半導體供應鏈,台灣若失去戰略優勢該怎麼辦?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所受的美國媒體採訪,顯示了美國人對於多數晶片在亞洲製造的擔憂,以及美國決定反轉如此態勢的意識。面對這樣的競爭,台灣該怎麼保持我們的優勢與地位呢?
共和黨領袖麥康諾修改議員遞補規則,看似圖利自己人卻更符合參議院精神?
消息傳出1985年即上任的麥康諾可能在任期前卸任,因為他推出了一項更改參議員補選規則的228號法。到底這個法案如何改變現行的參議員補選規則?麥康諾的堅持又是否有其道理?
從美國國安會班底,看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走向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是協調、訂定美國外交、國安政策的中心,二月初簽署的國家安全會議備忘錄,從人員到組織架構都顯示著未來四年華府的政策重心,是深化台美關係、保衛台灣國安不可不關注的指標。
拜登在諸多議題尋求中國合作,台美關係會因此受影響嗎?
拜登政府剛上任即開始恢復美國在國際議題上的參與,而要解決環境、核武等跨國議題,美國不得不尋求中國的合作,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美關係是否會受影響?過去四年好不容易提升的外交地位是否會倒退?
2012世界末日?歷史動力學家:我有個大膽的想法,2020才是美國的暴亂之年
對於圖爾金這位歷史動力學家而言,美國國會的動亂並不是個令人訝異的事,因為根據他的理論,美國歷史正在一個循環中進行。不過圖爾金也提到美國是有機會跳脫如此循環的,那麼美國擺脫宿命的機會高嗎?
智庫看好中國2021年經濟指數的預測,可信嗎?
綜觀各界對中國 2021 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可說是一片看好,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更指出中國將於 2028 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些預測可不可靠?身為台灣人又該如何看待這樣的預測數字呢?
民主黨「完全執政」掌握總統與參眾兩院,拜登未來四年可以橫著走?
喬治亞州的參議院選舉落幕,讓參議院的兩黨席次比例來到50:50,將來若法案表決平手,副總統當選人賀錦麗將能投下關鍵票打破僵局,決定了民主黨將全面執政。看似局面大好的拜登能夠因此更容易推動想推的法案嗎?事實上沒那麼簡單。
全世界壞事重重、難以負荷的2020年,對台灣來說卻充滿各種機遇
回顧2020國際新聞,這個庚子年確實壞事重重,然而,今年的國際情勢卻給了台灣獨特的機會推動國際名聲和參與,甚至能藉此提升地緣政治與戰略地位。
「市場競爭」只是煙霧彈:Google與Facebook壟斷市場,是美國兩黨極為難得的共識
根據《華爾街日報》,美國司法部極有可能於明年一月底前,針對Google和Facebook提出多達四起反托拉斯訴訟,然而事實上,對於「反市場競爭」的控訴只是個煙霧彈,真正要解決的是:科技公司掌控了過高的民眾資訊。
美國債台高築的赤字,將是維持世界霸權地位的隱憂
疫情爆發期間,美國國債再創新高,這樣的數字到底意味著什麼?對美國以及國際趨勢的未來又可能帶來什麼影響?這是國家安全利益與美國國際地位唇齒相依的台灣,不可以不關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