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顧問
川普首波內閣名單:對中鷹派盧比歐與瓦爾茲接要職、首創「邊境沙皇」,馬斯克會入閣嗎?
盧比歐和瓦爾茲對中國立場都較為強硬,其中盧比歐更被視為川普的國務卿人選之中,最為鷹派者。他主張,應該對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敵人採取強硬的外交政策,包括中國、伊朗和古巴。2020年,盧比歐推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遭中國政府以「在涉港議題上表現惡劣」為由,列入制裁名單。
前「綠扁帽」成員瓦爾茲出任白宮國安顧問,2022年曾訪台灣
對中鷹派瓦爾茲是眾議院外國軍事銷售「老虎小組」的一員,曾表示美國提前協助台灣等合作夥伴與盟友武裝至關重要。他也加入眾院協調對中政策的「中國工作小組」。瓦爾茲除了曾於2022年訪台外,也在2021年與可能出任國務卿的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等共同發起「美台公衛保護法案」,要求美國在台協會設立傳染病監控中心,每年挹注近新台幣3800萬元。
清一色對中鷹派!外媒盤點川普內閣名單熱門人選,忠誠度為優先考量
外界認為,川普第二任期應為依照政治忠誠度,來決定他的內閣人選。而目前浮上檯面的人選,光是國務卿就有5位。學者指出,目前浮出檯面的幾個國務卿人選的共同點,都是對中鷹派。
賀錦麗聲勢看漲,《華爾街日報》點名國安顧問與國務卿人選
多位現任與前任官員指出,現任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可能不會留在原職務。
川普任內官員柯伯吉筆戰小笠原欣幸:稱台灣國防備戰時間不足,需要「劇烈改變」
對於「美國終究會拋棄台灣」的疑美論,柯伯吉說,如果台灣人民珍視自身經濟成果及自由,那就不應該在意這些中國網路機器人或迷因(meme)推的論述,反而應該聚焦增加國防支出。「美國人幫助自助者,這只是常識」。他說,從烏克蘭的例子可見,強化防禦能激勵外界馳援,但這不是小笠原傳遞的訊息。
川普直言台灣搶走晶片生意,台積電ADR跌逾5%、台指期重挫超過500點;《華爾街日報》:台灣攸關美國太平洋盟邦體系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說,如果他人在台灣,他會認真看待川普的話,因為這不是單一發言,而是他的模式。「這番話特別體現川普主義,因為這反應交易式的外交政策」。川普去年7月接受《福斯新聞網》訪問。主持人問他,美國是否應該保衛台灣,即使這代表美國必須與中國發生衝突。他說,他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想法,「如果我處於總統的位置,回答這個問題會讓我處於談判劣勢」。
中美獨創秘密又不秘密的溝通機制,對全球局勢起到定錨作用
現在看來,中美這對競爭對手創造的兩國外交最高主管官員的定期會晤形式,成了一種穩定雙邊關係的機制,它不同於以往包括冷戰時期的兩個主要競爭對手打交道的方式。比如美蘇也會有秘密外交,但像中美這樣雙方最高外交官員在第三地進行定期會晤,則是以前沒有的,是中美獨創的,既有某種秘密外交的形式,可又不完全是秘密外交。
納坦雅胡警告戰爭將愈演愈烈,提和平3條件,以色列參謀總長:戰爭可能再持續數月
納坦雅胡說:「必須殲滅哈瑪斯、加薩必須非軍事化、巴勒斯坦社會必須去激進化,這些是以色列與加薩的巴勒斯坦鄰居和平相處的3大先決條件。」他強調,要做到非軍事化,「必須在加薩周圍建立臨時安全區」。
《華盛頓郵報》:季辛吉一生毀譽參半,對外重利益輕人權、對內手段種「水門案」禍根
季辛吉許多最重大工作都是秘密完成,經常在不知會駐地的美國大使下出訪當地,他也像操縱其他人般操縱記者,使他成為媒體寵兒;在季辛吉處於權力顛峰時,美國主流媒體對他已近乎諂媚。
布林肯重返以色列,尋求對抗哈瑪斯聯合陣線;美官員示警:伊朗是個麻煩但大家都忽視
伊朗外交部長艾密拉多拉安(Hossein Amirabdollahian)今天警告說,伊朗可能會採取行動。他對《半島電視台》表示,伊朗已向以色列官員傳達訊息,「如果他們不停止在加薩的暴行,伊朗不可能繼續只當個旁觀者」,「如果戰爭範圍擴大,美國也將蒙受重大損失。」
《金融時報》:美中情局長5月曾秘訪中國情報高層,偵察氣球事件後最高層級會晤
美國總統拜登經常派遣勃恩斯進行敏感性出訪,來會見美國對手。勃恩斯2021年底曾訪問莫斯科,就俄羅斯正準備對烏克蘭發動新入侵行動的種種跡象,與俄國總統普亭對質。
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演講談「台灣長治久安之計」:面對中國威脅,「軟弱才是挑釁」
波頓並主張台美需大幅強化雙邊關係,他表示,自己早在2000年時就主張過,美國應給予台灣完全的外交承認,在達到此目標之前,雙方需要更深更廣的戰略對話,不只討論賣哪些武器系統,還需協調怎樣分工合作,「等中國真正發動攻擊時再討論就太遲了」。
台灣如何威嚇中國入侵?美國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建議全民學習用槍
歐布萊恩說,他知道槍對台灣人來說很敏感,不像在美國,但他也指出,對於槍枝安全的憂慮,如果與烏克蘭發生的事,人民受到屠殺、強暴相比,實在微不足道,「我們不想看到入侵和戰爭,我們追求和平,追求和平最好的方式就是嚇阻他們」。
若開戰美將摧毀台灣半導體?前美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只有中共會毀台
為了捍衛台灣民主,歐布萊恩表示,台灣必須成為豪豬,成為讓中國倒胃口的晚餐。他肯定總統蔡英文提出義務役延長制,向中共展現台灣會為自由、獨立而戰,擁有地對空飛彈、反艦飛彈、船隻與潛艇等武器系統,能讓中國入侵變得非常困難,也發出台灣有戰鬥意願的強烈訊息。
「台灣有事」下的台灣-菲律賓關係(下):小馬可仕團隊有哪些關鍵角色?如何促進兩國合作?
攤開對外發言,可以了解到小馬可仕並非「親中」或是單純的投降主義,菲律賓至今尚稱穩健的外交政策,背後也有其具豐富經驗的團隊影響。然而比起結盟夥伴來說,更親的恐怕還是自身親戚。
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若西方團結決心不足,仍可能讓普亭在烏克蘭困境中稱勝
波頓分析,縱使西方發動的經濟制裁已挫傷俄羅斯經濟,烏克蘭的經濟情況更糟,一大部分物質資本在戰火中化為烏有。有鑑於來自俄羅斯明顯的安全威脅,芬蘭和瑞典相繼作出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歷史性決定,卻遭逢俄羅斯的商業與軍事夥伴適時向莫斯科伸出援手,包括北約成員國土耳其。
白宮公布國安戰略文件:重申支持台灣自衛,點名中俄為首要挑戰,未來10年將形塑美中競爭規則
新戰略花一整段篇幅談論台海局勢,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對區域、全球安全與繁榮至關重要,是國際社會關注焦點,也是美國長期利益所在;戰略也重申美國堅守「《台灣關係法》」承諾,支持台灣自我防衛,也會維持抵抗任何對台灣訴諸武力或脅迫等行動的能力。
美中「羅馬會談」各自表述,但有對話總比沒對話好
目前美國最大的憂慮,就是中國與俄國一起站隊。畢竟美國無法同時對抗中、俄兩國,卻因國際大環境因素,美國又把中、俄湊在一起,重演50年代的中蘇同盟。從阿拉斯加會談到羅馬會談,兩國多了點懇切的交流、少了點煙硝味的針鋒相對。
不讓中國見縫插針:美國外交高層接連訪歐,極力修補AUKUS聯盟裂痕
《霧谷晶策》分析,蘇利文、布林肯此次的「歐洲行」中,兩大重點是要穩定因「阿富汗倉促撤軍問題」、「AUKUS衍生核潛艦軍售爭議」動搖的歐洲盟邦信心。持續強化美歐關係,以維持拜登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
災難性的阿富汗撤軍,拜登的責任有多大?
經歷三屆總統、持續20年,拜登都反對美軍留在阿富汗,可想而知,當他自己上台能真正「話事」,他很難接受在阿富汗駐留美軍的建議。對他來說,結束一場20年的戰爭是一種功績,而不是一種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