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
《此刻,就是立遺囑的最好時刻》:從晚年到百年之後──給單身族的退休三提醒
不分族群、無論財產多寡,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財富傳承的問題。如果我們一生都在努力累積財富,那麼更應該重視死後財產的去向。財富傳承專家蘇家宏律師經手過無數繼承案件,他心疼每一個因為分產反目成仇的家庭,大力倡導每個人都應及早預立遺囑,透過一份愛的法律文件,當家庭的靠山,讓財富永流傳。
退休=無用嗎?胡夢鯨教授提倡「活躍老化、生產老化、成功老化」,讓長者活出第二春
其過去30年來,台灣的醫療進步、營養改善、運動風氣普及等原因,年長者的生理健康和疾病狀況都受到控制,有很好的預防效果。半個世紀前的60歲老人家可能要拄著拐杖、步履闌珊,現在很多60歲的長者還能天天爬山跑步,不能再用傳統的刻板印象看待「老」。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沒人比約翰坦伯頓更像個怪咖,他是全球價值投資的先驅者
我魯莽地問他,是不是很多人覺得他是「瘋子」。坦伯頓答覆:「當然有人這麼想,但是我的自信高於一般人。」我注意到,這種個性也造就了他在投資方面的成功。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你不需要樣樣都行,但是你要有「很會」的朋友
預防失智的秘訣別無他法,劉秀枝最常拿來比喻的叮嚀就是「聽媽媽的話」,「要合群,早睡早起、多吃蔬果、多運動和多動腦,這不就是媽媽從小叮嚀的話嗎?」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為什麼要告訴「青銀共居」的年輕人「當好鄰居」?
相信學生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每個月當三十個小時以上的好鄰居,而不是僵化地檢查每個人當好鄰居的狀況,既沒有按表操課的必做清單,也沒有一欄又一欄待填寫的工作日誌,也許正是代芬特爾成功的關鍵。
下廚30年的經濟學家林向愷:熟男退休後,要忘掉自己過去的身份
為何對烹飪這件事樂此不疲?林向愷說:「對我來講,這就是一種休閒活動,就跟有人喜歡運動、打坐一樣。」有時趕論文、想公事想累了,「如果沒有一個興趣讓你轉換一下心情,會很容易累,至於菜做得好不好反而是其次,那些張羅準備的過程,就很有意思。」
好動的中年人王浩一:退休時勇於面對孤獨,經營一人公司便不再是難事
王浩一說,退休的人更要懂得自律,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得到自信,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得到知識,進而成為重要的生命強度養分。
日本退休新現象:「老後出家」成為嶄新看待自身的生存之道
在台灣,雖然目前尚未有針對高齡僧侶或是修行者所推出的特別規畫,不過許多宗教團體也透過舉辦短期研修、禪修之旅、退修會等體驗,甚至像是為期2週至1個月的短期出家活動,讓一般人也得以藉此了解佛門生活的樣貌。
【100種老後生活】誰說老年生活就只能日復一日在家等便當?
年輕的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找尋自己的夢想與旨趣,慢慢去實踐,並帶著破斧沉舟的勇氣去體驗起伏的人生,把所有的歡笑與淚水盡收心底,等到年老時,回首當初方能感受到年輕氣盛追尋夢想的喜悅並與他人分享。
老後隨時做好最壞打算、不依賴他人而活,才是正確的人生觀
孫子很快就會長大,他們終究會脫離(祖)父母的羽翼,並無可避免地做出許多違背大人期望的行為。與其這樣,何不趁著六十多歲還精力充沛時,重新思考自己今後的人生方向呢?
退休的重要課題是學習「如何放下自尊,但依舊尊重自己」
如果想繼續工作,就得接受老年的任務不是當第一、當最好的,也不是打敗自己過往的紀錄。不花腦筋地玩草地保齡球、手忙腳亂打高爾夫、畫業餘水彩,全都樂趣十足。
如何吃得健康?熟齡大哥大姐的日常營養飲食急需協助
「要健康」的想望,和「生活能力缺乏」兩者交集,使得吃健康的需求缺口無所遁形。許多大哥因為過往三、四十年的生活,多將時間貢獻於職場,由老婆照料生活起居,使得眾多「居家宅男」實質上缺乏居家生活打理的能力。
老後不想過著「三機人生」,《酷老樂活》教你五招活力呷百二
基於不想讓自己的老後變成「三機人生」,加上見到自己母親退休後也是隨波逐流,日後也罹患了失智症。吳娟瑜寫作這本《酷老樂活》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大家能夠有活力地活到呷百二。
台灣新熟齡族十大生活需求:退休者對自主的堅持,超乎你我想像
龍吟研論特別關注出生於1954-1975這群未來長者群像的研究,稱之為「新熟齡族」,他們有著與上一個世代的長者不同的需求特徵。在新熟齡族身上,我們看見退休的意義不再等於在家休息,他們腦海中想像的退休生活,相較於上一代的長輩更加豐富多元,追求保持活躍的生活狀態。
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熟齡長輩追尋存在感,老長輩生活寂寞
調查數據再次驗證「學習與社交」是排遣寂寞與發揮個人價值的手段,而非目的。以社交樂趣、互動成就感為核心,重新設計輕鬆學習的場景,有助於長者生活先豐富起來,進而重拾快樂的心情。